農一師住建局在哪裡(省農墾局和農建十一師合併)
2023-05-31 12:12:20
1963年,省農墾將河西的24個國營農牧場移交農建十一師管轄後,河東(隴東、隴南、中部)還有24個國營牧場仍歸省農墾局管理,從而形成了農墾、軍墾的東西分治,同時並存。省農墾局副局長為劉漢鼎同志。
1965年11月6日,省農墾局黨組和農建十一師黨委會根據中央、西北局和中共甘肅省委關於精兵簡政的指示提出了兩單位合併的報告,省委同意省農墾局和農建十一師合併,合併後,統稱農業建設第十一師。省農墾局名稱仍然保留,精簡編制為8人,在農建十一師領導下處理過去場、社合併階段的遺留問題,安置支建青年的遺留問題,並辦理農建十一師同省級廳、局的業務聯繫和其他緊急事宜。
省農墾局所屬河東的24個農牧場,由農建十一師合併改編為團場。即:地處子午嶺內的東華池、大山門、羅山府、桂花塬、連家砭及代家窪、大巴咀等7個農牧場合併改編為第二十一團,現有耕地7.75萬畝,大牲畜4288頭,羊1.6803萬隻,總人口5706人,其中職工3013人。地處平涼的萬寶川、張老寺、五舉農場和地處天水的九墩、白石咀牧場合併改編為第二十二團,現有耕地8.55萬畝,大牲畜3241頭,羊3823隻,總人口4251人,其中職工2470人。地處靖遠縣的北灣、五大坪農場和地處蘭州市的平安臺農場合併改編為第二十三團,現有耕地8460畝,大牲畜166頭,羊3690隻,總人口1734人,其中職工1233人。地處隴南、甘南、臨夏的高樓山、花兒坡、天門山、馬燁、北溝寺、八裡寺、大峪溝、前壩、電尕寺等9個國營農牧場合併改編為第二十四團,現有耕地1.34萬畝,大牲畜3628頭,羊2549隻,總人口2003人,其中職工983人。但是這個合併改編計劃並未來得及執行。
1966年2月,省農墾局根據國務院決定,將東華池、連家砭、大山門、羅山府、桂花塬、大巴咀、代家窪、萬寶川、張老寺、五舉等10個國營農牧場移交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業建設第二師,作為該師的糧油生產基地。與此同時,省人民委員會又決定將高樓山、花兒坡、馬燁、北溝寺、八裡寺、大峪溝、電尕寺、平安臺等8個國營農牧場下放給所在縣領導。由此農建十一師只接收了五大坪、北灣、白石咀、天門山、前壩、九墩等6個國營農牧場,並將五大坪、北灣、一條山農場合併改編為第十一團,團部設在中堡坪,任命邵增奇為團長,彭振江為政治委員;將九墩、白石咀、天門山、前壩4個農牧場合併改編為第十二團,團部設在甘谷縣城。任命劉德才為團長,王俊生為政治委員。省農墾局在「文化大革命」中自然消失。
八、「文化大革命」和軍事管制
1966年5月16日的中央「五·一六」通知,揭開了農建十一師「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隨著全國形勢的發展,農建十一師與全國各地一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大派」組織。1966年的「一月風暴」,激化了農建十一師的奪權鬥爭,並依此把兩大派組織劃分為「二五」派(元月25日奪權)和「二六」派(元月26日奪權),全師大亂,武鬥開始發展,各級領導班子癱瘓。
1967年3月18日,甘肅省軍區根據蘭州軍區的決定,組織軍管會進駐農建十一師師部,實行全師軍事管制。軍管會主任為省軍區副參謀長項志毅,副主任為夏慶璽、楊金生、楊廷駒、劉寶述;各團場設軍管組,連隊設軍代表,並開始「支左」。受全國武鬥的影響,農建十一師的武鬥不斷發生。全師最大的一次武鬥事件是1968年5月20日發生於農一團的「五·二○」事件,6個連隊,四、五百人參與武鬥,出動了警衛班,使用了刀、矛、步槍、手槍、機槍、手榴彈、炸藥等武器,共打死9人,打傷7人,手榴彈炸傷2人。
1968年4月5日,經蘭州軍區、甘肅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農建十一師文化革命委員會,張興漢為主任委員,丁惠民、孫毓秀、李芳普、於林堂為副主任委員。旋即開展了對「生產第一、技術第一」「先過財關,後過糧關」「專家路線」「利潤掛帥,物質刺激」等等的「大批判」。這些批判不僅沒有在生產建設上起到積極作用,相反的注入了消極因素。
農建十一師大幹軍墾的有效時間不過兩年半,到1966年下半年軍墾部隊的秩序就大亂了。建設基本停頓,生產靠機械化,開荒21萬畝,建設了糖廠、水泥廠、氮肥廠各1處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建成職工住宅14.2萬平方米。根據建設的需要安置復轉軍人5545人,城市知識青年2.8422萬人。國家共給基本建設投資2915萬元,安置費2179萬元,各種資金1934萬元。因開荒重點在疏勒河流域的鹽鹼土地帶,需要土壤改良過程,大部分不能投產,投產者產量也較低。建設人員多,投產土地少,糧、油仍然不能自給,缺額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