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十三年距今有多少年(道光成榮恆的前世今生)
2023-05-31 09:49:59 1
中國醬酒歷經千年,生生不息,古老而神秘的醬香釀造工藝和博大精深的醬酒文化,正是依託師徒代代相傳的方式,得以薪火永續、發揚光大。
清末運鹽入茅臺鎮的船隻
貴州人把釀酒的過程叫做燒酒,一般的釀酒坊就叫做「燒坊」。嘉慶二十一年(1821年),「茅臺酒」首次在史籍中出現。據《仁懷廳草志》記載,「城西茅臺村製酒,為全黔第一」。道光年間,茅臺酒的獨特工藝已基本形成,燒坊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臺「酒冠黔人國」。
說到茅臺酒的歷史,我們經常會提到三大燒坊,分別是茅臺鎮上的「成義」、「榮和」、「恆興」三家燒坊,是現代茅臺酒一脈相承的源流。新中國成立之前,貴州仁懷縣茅臺鎮上有無數的釀酒作坊,因為都是茅臺鎮上所產的酒,所以都稱為茅臺酒。其中三家稍具規模的茅臺酒釀造作坊異軍突起,這便是我們所講的三大燒坊,所產茅臺酒的品質和包裝遠遠優越於其他作坊。
在參加1915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之前,茅臺鎮產的酒因為複雜工藝帶來的品質保證,三大燒坊在西南地區就已經很有名氣。
1862華聯輝在由兵廢的茅臺村新建「成裕酒坊」即為後來馳名的「成義燒坊」前身。民國33年(1944),「成義燒坊」遭遇火災,房屋全部燒毀,後恢復重建並擴大規模,窖坑增至18個,年產量最高時可達4萬斤。
「榮和燒坊」原名「榮太和燒坊」設立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民國4年(1915)年茅臺酒獲巴拿馬國際金獎後,榮和、成義兩家為金獎所屬起爭執,最終省長裁定兩家燒坊共享榮譽,兩家均可在商標上共用獲獎名稱。
1826年清朝道光年間,賴貴山曾祖父賴正衡在茅臺村創辦「茅臺燒春坊」,賴正衡有幼子賴宗貴,後其次子賴嘉榮收購貴州商人周秉衡的 「衡昌燒坊」酒廠。民國30年(1941),賴永初將「衡昌燒坊」更名為「恆興燒坊」,並擴大經營。
1952年「榮和」、「成義」、「恆興」三家燒坊合併為如今的茅臺酒廠,195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茅臺酒廠定為省級企業。「成榮恆」三家酒坊見證了醬酒的興盛歷史,更代表了醬酒天花板級的品質。
今天道光成榮恆將繼承傳統醬香之心,經銷商開拓新格局,傳承醬香文化價值,再創醬酒輝煌。
「道光成榮恆」醬酒得其獨特的釀酒環境及千年製酒傳承於一身,精選當地優質原料,恪守12987的傳統古法工藝,將藝術與釀酒的哲學發揮到淋漓盡致,獨創了藝術醬酒的領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