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千億級產業集群(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
2023-05-30 18:17:02 1
前段時間,威海通過了中國釣具之都的複評。從一根魚竿成長為一個集群,威海用40年的探索與革新敲開了世界市場的大門,培育出了一個百億產業。
在威海海濱漁具,工人們正加緊趕製發往日本的釣具訂單。掌門人孫海斌說,目前公司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三月份。93年建廠,27年時間,威海海濱漁具已經研製出了2000多種釣具產品。談起企業的成長史,孫海斌與記者聊起了 「威海第一支出口魚竿」的故事。
釣具產業起源於歐美,而歐美將釣具生產放在了日韓兩國。20世紀80年代,日韓將釣具在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日本一家企業看上了地理位置優越的威海,並找到當時威海塑料一廠,也就是環球漁具的前身。孫海斌當時是那裡的一名技術員。
威海海濱漁具董事長孫海斌:「最初大家對漁具行業是一片空白,對漁具的設備從來見都沒見過,那時候和塑料一廠合作的時候,我們都是第一批跟日本的老師直接面對面接觸,他們不斷傳授一些製作經驗,最後做出了第一支魚竿。」
雖然存在人力成本高、技術人才短缺、市場開放程度低等劣勢,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威海為釣具產業發展營造了當時最優越的營商環境和最誠摯真摯的優質服務。全市第一根玻璃鋼魚竿的製作完成,也讓釣具的種子在威海開始萌芽。然而釣具行業成長的過程並沒有那麼順利。
威海海濱漁具董事長孫海斌:「最初八幾年的時候,我們幾乎所有的材料都是從日本進口過來的,包括很簡單的玻璃紙,玻璃布,那時候國內都是空白。」
經過多年的努力,玻璃紙最終實現國產化。隨著時代的進步,玻璃鋼漁具由於較重,體驗感不佳,逐漸退出市場。想要繼續發展,就需要使用更輕便的碳素材料。
威海海濱漁具董事長孫海斌:「碳素最初是對中國禁止出口的產品。自99年以後,我們才逐漸可以進口,碳素布的材質和玻璃布不可比擬的,玻璃布大約現在7塊錢到8塊錢一平方,碳素布像我們現在用的55噸大約700多塊錢一平方。」
高昂的生產代價和民族的使命感,催促著威海創新求變。1998年,光威集團提出「跳出院牆、圍著院牆轉」的發展戰略,成功建設國內首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開啟國產碳纖維複合材料製造和應用的先河。
光威集團總經理鄧向陽:「從傳統產業轉型轉到高科技材料領域碳纖維研發和生產領域,這是對我們整個光威集團的轉型升級非常值得。」
40年的發展歷程,威海市釣具產業 撕下了廉價、量大、齊全的代工標籤,取而代之的是品質、工藝、科技創新、自主品牌等中國智造新名片。
山東環球漁具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個成立專業的漁具研究所、四十多種(項)新產品和新工藝被列為省級技術創新項目計劃、年漁竿生產能力超千萬支;威海寶飛龍釣具有限公司兩年前完成了總投資100萬元的碳纖維釣竿金屬標模新型工藝的研發,填補了國內空白;威海市浪寶漁具有限公司打破了被日韓壟斷了30年的智能魚線輪技術,第一臺手工智能魚線輪樣機誕生。
從一根魚竿,到一條產業鏈、產業集群,再到整個釣具相關產業的抱團發展,威海釣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離不開企業的自強不息,更離不開政府的精心培育、暖心呵護。
近幾年,威海市先後出臺《關於推動釣具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關於培育壯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實施意見》《威海市釣具產業集聚區建設方案》和《特色細分產業集群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等重要文件,到目前為止投入扶持資金1000多萬、帶動企業投資過億元 。並成立釣具行業協會,幫助企業抱團發展。
威海海濱漁具董事長孫海斌:「一個小小的魚竿上面的配件材料幾十個品種 ,沒有政府的支持很難一步步走出來,釣具協會的成立使大家形成一個凝聚力,把我們的漁具產業鏈給形成起來了。」
光威集團總經理鄧向陽:「市委市政府對我們整個行業的重視,我們釣具行業從原材料包括物流、整個銷售,整個產業鏈非常完善。今年我們整個漁具銷售增長30%以上,從目前為止接到手的訂單來看下半年的銷售情況很好。」
如今,威海市釣竿主導產品達到1000多個系列、2萬多個規格,產能佔全球的60%以上。今年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釣具行業逆勢上揚,上半年各項經濟指標均為正增長,利潤同比增長21%。
威海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中心主任張術曉:「市委市政府 高度重視,通過規劃引領,資金扶持,大力推動釣具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產品轉型,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推動市場轉型,轉向沃爾瑪等商超直供,發展跨境電商,推動智能製造轉型。下一步籌備好中國釣具科學技術創新大會,加快中國釣具標準化示範區建設,搭建釣具行業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推動產業集聚融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