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多寶鎮新農村試點在哪裡(移民村的十年巨變)
2023-05-30 16:48:37 4
7月20日,在,村幹部和村民們正在食用菌智能溫控大棚前交談。
7月15日,在多寶鎮白龍泉新村,一處面積約4800平方米的智能溫控大棚矗立在公路邊,格外顯眼。這是村裡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項目,9月份將開始生產。
白龍泉新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移民新村,2010年由丹江口市遷入多寶鎮。
環境改變,老營生無以為繼。搞苗圃,不賺錢;養豬,因環保一度不達標被投訴……這個移民村的產業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僅靠人均畝把土地,如何穩得住、能致富?為此,該村黨支部鍥而不捨地不斷探索著。這個成員平均年齡為38歲的黨支部,正帶領村民們加快發展奔富路。
抓鬮分地,老百姓心服口服
剛剛搬來多寶鎮,白龍泉新村和不少移民村一樣,村裡大小矛盾不斷。
「土地問題是村裡一切矛盾的焦點,只有首先解決好土地問題,我們才能談保穩定、求發展。」白龍泉新村黨支部書記周義說。
村裡一共分到2048畝土地。可土地平整下來,還是有些高低不一。
如何分配,才能讓老百姓服氣?
「老百姓就求一個公平。」周義想了個辦法:村裡有1361戶,就將土地平均分成1361份,按順序編上序號。
移民戶按村組順序抓鬮。工作人員當場打開鬮團,當眾宣讀鬮號。抓鬮者本人在抓鬮記錄表、分配圖紙上現場籤字確認、按手印。
隨機抓鬮,沒有貓膩,村民們心服口服。
然而,隨機不意味著隨意。對分到較差土地的村民,村裡通過積極爭取項目,對土地進行平整改造。
同時,將田間溝渠、生產路慢慢修來。一件件實事,讓村民們對這幾個年輕的黨支部成員刮目相看。
穩定的大局出來了,但仍有不少小矛盾。「發展中必定會遇到問題,但只有靠發展才能解決問題。」周義這樣看待。
不斷摸索,這條路子找對了
周義他們迫切地想為村民們找到一條致富的門路。
然而,村裡的土地都分給了大家,幾乎沒有集體土地。集體經濟如何發展?周義決定自己先蹚路。
剛開始,他發展了7畝多的苗圃,由於對行業不了解,沒有賣出好價格。
2012年,他的一個朋友提出合夥發展生豬養殖。正當他準備帶領村民大展拳腳之時,養豬場卻因粗放管理散發臭味,屢屢被附近村民投訴。為此,他本人還因環保問題受了處分。
此後,為了實現達標排放,養豬場投入了近50萬元,新建了兩個糞汙處理池和汙水處理設施,現在這些環保設施都已啟用,環境大為改觀。
靠養豬賺了點錢,周義認為,是發展村級產業的時候了。
他過去在十堰農校學的就是食用菌,不少村民也都會這個手藝。加上江漢平原有豐富的秸稈資源,周義開始謀劃發展食用菌產業。
恰好在2018年,多寶鎮分到了兩個省管黨費支持項目的名額。周義他們精心準備上報了項目規劃,爭取到了15萬元的項目資金。
這15萬元是村裡的第一筆集體資產,他們一分一分「摳」著用。
為了節省工錢,周義帶領村幹部,不分白天黑夜搭了30個大棚。幾個月後,1萬袋香菇、1萬多斤大球蓋菇種出來了,村幹部們又馱著去市場上一家家叫賣,天不亮就出發,天黑了才回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15萬元的本錢「生」出了2萬多元的利潤。
「自己村裡種的香菇,一定要讓老百姓嘗嘗!」村委會幾個人一商量,拿出1500斤香菇,每戶發了5斤香菇。
入股流轉,好日子在後頭
由於該項目效果明顯,2019年底,該村又爭取到了省移民局3000萬元產業支持項目,進行食用菌的規模化生產。
「目前一期主體工程已完工,正加緊完善水、電等配套設施,二期廠房和無菌室馬上也要開建,爭取9月份開始生產。」周義介紹,項目建成後主要用於香菇、平菇、杏鮑菇等食用菌種植。
項目主要分三期建設:除了第一期的智能溫控大棚,後續還將建設包括食用菌菌棒的裝料、滅菌、冷卻、接種、烘乾及冷藏保鮮等6個車間項目以及食用菌產品深加工項目。
為了更好地經營管理,帶領更多群眾增收,村裡在原先成立的何鮮姑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基礎上又成立了丹宜農貿有限公司,採用雙模式運行。
有點資金想參與的村民,採取「公司 股東」的模式。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固定資產的使用權參股,村民以現金自願參股,兩方作為公司共同持股方,通過村「兩委」班子及黨員帶頭,目前已有22戶村民入股公司,入股金額62萬元。
沒有資金想參與的村民,採取「合作社 貧困戶」模式。項目投產後,將本村及周邊貧困戶和困難戶吸收進合作社,參與生產勞動,讓貧困戶實現就近就業,確保貧困戶增收。
「感覺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充滿幹勁。」村民湯仁忠說,他原本和妻子在外務工,前些年,妻子突然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他必須留在家裡照顧。看病花光了積蓄,在家裡種地又收入微薄,眼看日子越過越艱難。食用菌項目啟動後,他積極參與,專門負責跑市場找銷路,現在還擔任了公司的業務經理,增收有了新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