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徐州分南北(上古地理解讀系列07)
2023-05-31 03:09:33 5
相關連結:
上古地理解讀(系列01)-濟水
上古地理解讀(系列02)-九州之兗州
上古地理解讀(系列03)-九州之冀州
上古地理解讀(系列04)-九州之雍州
上古地理解讀(系列05)-九州之梁州
上古地理解讀(系列06)-九州之青州
前文說到治水前的青州其實很大,佔據了江蘇、河南、山東、遼東等大片土地,作為以往傳統解讀的徐州其實地方是青州,那麼真正的徐州又在哪裡呢?
傳統的解讀把徐州認定為在江蘇淮河一帶,是因為這裡在周朝曾經有一個很強大的徐國,徐國是大禹治水時輔助治水的伯益的後代,伯益的兒子若木是徐國第一代君主。
徐國是有記錄的國祚最長的諸侯國之一,歷經夏商周一千六百多年。西周時,周穆王正忙著在西巡中會見西王母,忽聞徐國反叛,徐君自立為王,為徐偃王,與周朝分庭,周穆王急著趕回討伐徐偃王。
徐偃王敢與周朝分庭反叛,他是下足了功夫的,史書記載徐偃王斷事公允,行仁義,有漢水以東三十六個諸侯國臣服徐偃王。
《說苑》:「王孫厲謂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義之道,漢東諸侯三十二國盡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
《韓非子·五蠹》:「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裡,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於古不用於今也。」同時徐偃王被滅也是死在行仁義而不修軍武。
徐國在徐偃王之後又歷經數代,到了春秋時期被吳國所滅。
徐國在江蘇影響較大,以致於後來的史學家把上古徐州先入為主鎖定在江蘇一帶。
但是這是有矛盾的,首先,歷史上徐國好幾個,只是在江蘇一帶的徐國時間最久,面積最大是五百多裡,還造過反,影響最大。其次徐國之徐名稱只是春秋戰國是寫作徐,更往前應作餘,徐這個字早期都沒出現,徐字是一個合體字,餘邑合寫作徐,所以徐因餘邑(徐國)而有徐,所以上古九州的徐州實際上是後取之名,原本當做餘州。
按照常理,從邑應該寫在右邊變成右耳旁,亦即䣄。,但徐字是個例外,寫在左邊訛變成雙人旁。
後人解釋徐字意思,解釋成緩慢、徐徐,其實錯用了俆字的解釋,俆才是緩慢的意思。《集韻》:「俆,商居切,音書。地名。通作舒。」古音(巫u)、(與ü)通用,所以舒shu、俆xu在古音中是一個,之後往後才分化了讀音。比如快速,有些地方言也讀作快速(xu)。
換言之,在江蘇徐國之前,根本不存在徐這個字,上古九州本應是餘州,後訛為徐州。
那麼餘又是什麼呢?
餘,從字形上看,就是最早構木為巢的房屋建築。由於古音(巫u)、(與ü)通用,餘(yu)本義就是屋(wu)。
上古華夏大地,首次把房屋抬高支架建造木之上的,目前考古發現就是浙江的河姆渡文化。由於當地地平面較低,高處不了海平面多少,抬高支架空間建造房屋,或為防水考慮,或直接建造在水面上,方便打漁。
河姆渡房屋復原
水上漁獵建築,在今東南亞落後地區尚存。最早發明並使用的是河姆渡先民。
這說明浙江原始居民以河姆渡為代表的,最早使用「餘」,也自稱餘人。
夏朝時,少康封其庶子無餘(按照先秦成為習慣,無餘不一定是人名,而是以封邑並稱,以無為稱號的餘地封君)於會稽,建立(䣄國)越國。久而久之,餘人越國並稱餘越,或稱于越、於越。
今浙江尚有餘姚、上虞、大徐鎮、上餘村、餘山等保留上古「餘」稱謂的地名。
《水經註疏》:「夏帝杼封雲西甌,處於埤中,曰無餘。則越都埤中久矣。」
《說苑·反質》:「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徙于越。」
《公羊傳》:「『於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何休註:『越人自名於越(于越)。此作諸者。」
餘人(越人)種類繁多,遷徙繁衍範圍很廣,在漢代就有百越之說。宋朝人羅泌的《路史》:「越裳、雒越,甌越、甌皚,且甌、西甌,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蒼梧、越區、桂國、損子、產裡、海癸、九菌、稽餘、北帶、僕句、區吳,是謂百越。」
越國滅掉吳國後,北上與中原諸國爭霸,最北疆域曾抵達山東省境內。
越國的同宗向南還有甌越、閩越等,到了廣東稱粵(yue),往南到雒越等。在秦並天下之後,趙佗在越地建立南越,越人的部分與中國分分合合,最終成為今天的越南國。
越人大抵是華夏集團中,跨度範圍最廣,將越文化、越名稱帶到最廣的族群了。清末,嶺南沿海一帶的華人為了生計遠渡他鄉,走在世界各個角落,廣東話也成了分布最廣的中國方言,創下這一壯舉的,其實就是古越人(餘人)。
百越大概分布。
越人越文化波及範圍
總結起來,發明餘的河姆渡先民代表,地處餘地,九州屬於餘州,在青州之南,後訛為徐州,混淆徐國地望。而餘人(越人)也曾北上江蘇,跨過淮河流域,所以才留下「海、岱及淮惟徐州」的時空錯亂概念。
根據以上論證,可得出上古九州之徐州(餘州)大概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