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菊主要事跡簡介(滕風華詳述張秀菊的)
2023-05-29 17:57:42
【戰友美文】滕風華是我(郭 磊)新聞寫作的「入門」師傅[謝謝]1983年我是內長山要塞駐大欽島的一名新兵,他已是師政治部宣傳科的新聞幹事[贊]他發我的《記原內長山要塞區「五朵金花』、轉業女軍醫張秀菊的事跡》已經近倆月了,拖至今日[捂臉]一是忙活(藉口哈[呲牙]),二是也想等「八一」前夕[玫瑰]重要的是第三個原因嘛——我得多說幾句:「五朵金花」[玫瑰]我大都認識哈[笑]尤其是張秀菊,轉業選擇自主擇業到了東營的勝利油田,我們一直有聯繫而且經常聚。而且當年張秀菊式的「金花」何止五朵[玫瑰][玫瑰][玫瑰]在80年代初期,就是那個渤海深處僅有6.38平方公裡的小島——長島的大欽島(島上有個要塞區第二醫院),先後迎來了幾批軍區護校畢業的「娃娃女軍官」(她們是初中考入的護校),都還是「花季」年華,她們當年是小島上最靚麗的風景線!
大家大都清楚,那個年代的女兵嘛,應該都是家境較好的,而且她們在家中也應該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玫瑰]原本還是依偎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年紀[笑]卻到了遠離大陸的小島上,經歷「苦鹹人生」——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抬頭數星星,低頭看浪花,喝口水都是鹹的[捂臉]她們當中,我熟悉的不少,任何一個人的經歷,都是一篇感人的「詩篇」[玫瑰][贊][作揖]戍島時間最長,就是後來宣揚的典型「五朵金花」[玫瑰]就更不用說了——奉獻了畢生的青春年華[贊][謝謝]所以我原本真的打算對滕風華筆下的「五朵金花」之一的張秀菊抒懷一下,但豈敢改「師傅」的文章——那是「太歲頭上動土」,「犯上作亂」哈[暈][呲牙]何況,我師傅是新聞高手[贊]他的通訊結構規範、記述詳實,大家可以從中更清楚細緻地以觀張秀菊的「今昔」[作揖]——
(1985年張秀菊換裝留影)
(1995年張秀菊在大欽島留影)
軍營「金花」 社區「天使」
——記原內長山要塞區「五朵金花』、轉業女軍醫張秀菊的事跡
文/滕風華
在東營市東城沂州路海麗園小區,有一家遠近聞名的「千信診所」,雖然門頭不大,但由於醫術精、信譽高、服務好,就診者往來不絕。這一切都歸功於主人公張秀菊的緣故。
張秀菊,這位看似溫柔,長相俊俏,熱情可人的女醫生,卻有著不平凡的輝煌經歷。
昔日「金花」 譽滿(盛開)軍營
張秀菊1981年濟南軍區軍醫學校畢業,入伍上島來到渤海最前哨的某部第二醫院,先後任護士、護師、主管護師、護士長、主治醫師。
張秀菊和她的四姐妹剛進島時,都是清一色的十七八歲、活潑漂亮的小女兵。為了練就過硬的護理本領,她們白天在病房裡奔波,晚上就啃書本、練操作。不懂就湊在一起討論或向老軍醫、老護士請教。當初島上沒有電,她們就點上馬燈學;冬天海風吹得樹木、屋角嗚嗚作響,她們就穿上棉衣、裹起被子學;每次出島,她們想的不是買化妝品、時髦衣服,而是選購醫學書籍。
為了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醫療技術,張秀菊參加了高等自學考試,還自費到部隊醫院和地方醫院進修。憑著這股對事業執著追求的鑽勁和韌勁,她熟練掌握了好幾門過硬的醫療技術,晉升為中級技術職稱,拿到了函授大專文憑,真正成了業務上的"頂梁柱"。由於她有過硬的本領,又有著為海島官兵熱心服務的態度,1985年她由護士轉成軍醫。
張秀菊軍醫有多次放棄調離的機會,卻20餘年紮根海島默默奉獻,用真情為官兵服務,大家親切地讚譽她和另外四姐妹們是海島「五朵金花」,先後被山東省婦聯表彰為巾幗建功先進群體,被山東省軍區表彰為學雷鋒先進群體。某要塞區還發出通令,號召所屬部隊官兵「學習『五朵金花』的海島戀,誓做赤心衛國的守島人」。
軍內外媒體對她的先進事跡在進行了廣泛宣揚。2000年,央視《世紀初年走邊關》欄目專門採訪、報導過張秀菊的先進事跡。
(1997年春張秀在濟南軍區總院留影)
自主擇業 油城安家
由於孩子的入學問題和家庭的實際困難,要塞區黨委專門研究她的問題時,一致認為,雖然從感情上講,「五朵金花」是組織多年來精心培育的典型,真是捨不得讓她走,但不能為了保典型而忽視她個人的正當需求,不僅會傷了典型的心,也會影響官兵學習典型的積極性。因此,特意批准她離隊。
作為一名團職幹部,擺在她面前有兩條路:一是轉業,組織上安排相應的工作、職務,繼續拿「鐵飯碗」;二是自主擇業,為國家減輕安置的負擔,但要重打鑼鼓另開張。創業是艱難的,尤其對於一個已過不惑之年的女性來說,更是困難重重。但是生性要強的張秀菊,打定主意,要為國家減輕安置的負擔,毅然選擇自主擇業,甘願做一個吃螃蟹的人。2003年,她跟隨丈夫來到東營市。
自主擇業就是給軍人提供一個重新創業的平臺。回到地方,張秀菊就到處跑,到處找事幹,考察市場,看看哪裡適應自己,哪裡需要自己,自己能幹什麼。
最終,她選擇了開診所,既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又能方便為老百姓看病解憂。
2003年4月,在位於東城沂州路上的海麗園小區大門口, 「千信診所」正式開張,寓意「誠信為人」,張秀菊又開始了她的人生「第二戰場」。
社區「天使」 風採依然
(張秀菊近照)
張秀菊用「誠信」打開了「千信診所」之門。
在這裡總能看到她熱情服務的身影,對病人問寒問暖,熟練的吊針、換藥、撿藥,同輩人把她當成姐妹,小輩們把她當成阿姨,老人們把她當成親人,居民把最好的口碑給她,把最熱情的笑臉給她。
她就是治小病,給大家圖個方便,讓居民小病小痛家門口就能得到解決。
「千信診所」像個義務健康諮詢站。每天許多人都到這裡量血壓,聽心跳,看片子,問化驗單,諮詢身體狀況等,張秀菊都耐心、仔細地為他們免費服務。
如果是小區居民遇到諸如傷口消毒、包紮,喉嚨挑魚刺,眼睛取沙子等等這一些不起眼的零碎活,而在大醫院收費不菲的事,張秀菊從來都是免費治療。
要是碰到一些年大體弱、行動不便的病人,張秀菊就會進家入戶,為他們為打針送藥。
提起家門口的這個診所和「白衣天使」張醫生,居民們異口同聲地表示,「真方便,服務很滿意」。
一個新的診所,人命關天,在大家沒有認可你之前,會沒有人的。但只要這來過千信診所一次,百分之百的是回頭客。開業不久,張秀菊的診所就「患者盈門」,就連一些西城的老熟人也捨近求遠來她這裡就診。
雖然當了「老闆」,但她並沒把掙錢放在首位,依然保持軍人「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情懷,把雷鋒精神撒播在社區。
2004年春節前夕的一天早上,她剛一開門,一位前來買藥的16歲小夥子就暈倒了,張秀菊急忙把他攙扶到床上要給他輸液。小夥子連忙擺手說:「別,我的錢都買車票了,只要買點藥就行了。」張秀菊安慰他說:「不管有錢沒錢,有病就要打針,錢不用你操心啦。」原來,小夥子是臨沂來打工的,因為老家爺爺病故要回去奔喪,不巧,感冒發燒40度,本想買點藥吃將就一下回家,沒想到暈倒了,竟然碰上了好心人為自己免費治病。春節過後小夥子專門帶回來一袋子花生答謝張秀菊。
她現在雖然是「個體戶」,但她依然按照一名黨員幹部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當年,她還沒有找到工作,首先跑到社區上交了黨費。2012年汶川大地震,還沒有單位組織捐款,她聽到消息,立即跑到社區捐款,後來社區、衛生等部門號召捐款,她又分別去捐了款,還上交了特別黨費,表達了一名黨員、軍轉幹部的愛國之情。
10多年來,張秀菊勇敢地放棄了已經擁有的鮮花和掌聲選擇從頭再來,發揮專長、服務社會,用良好的醫德醫風贏得社區廣大居民的點讚。
2007年7月,她榮獲「東營市東營區優秀轉業軍官十大標兵」稱號。
2010年八一建軍節前夕,東營電視臺報導了這位昔日軍營「金花」,今日社區「白衣天使」艱苦創業的事跡。
張秀菊自豪地說,自主擇業就意味著把一切一切全部都拋棄了,包括社會地位、關係、榮譽,雖然環境艱苦,但是我畢竟適應了,雖然說不上是十分成功,但是也是一種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