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市的設立有哪些重大的意義呢(設市7年海南三沙)
2023-06-06 20:22:01
這是位於西沙宣德群島的南島(2017年4月2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郭程 攝
這是位於西沙宣德群島的七連嶼(2017年4月2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郭程 攝
新華社海口7月22日電(記者嚴鈺景 羅江)一個個被蔥蘢綠色覆蓋的島礁星羅棋布地點綴在南海上,這是中國最南端的海上城市——三沙市。設市7年來,三沙堅定生態環保優先,堅持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島更綠了,海更藍了,人與自然、城市與海洋和諧共處。
「三沙設市後出臺的第一份文件、開工的第一個項目,都跟生態環保有關。」已有30年「島齡」的永興社區黨支部書記馮明芳說。
永興島汙水處理和西沙群島垃圾收集轉運工程是三沙設市後啟動的第一個項目,由垃圾收集轉運站、汙水處理廠和海水淡化及配套管網工程等三部分組成,每日可淡化海水1000噸、處理汙水1800立方米、處理垃圾20噸。
永興島汙水處理廠技術員潘高介紹,處理後的中水用於島上綠化澆灌和建築施工,完全有能力做到汙水不入海。
「以前島上垃圾基本靠就地填埋,設市以來,市政府將『垃圾難題』放在施政首位,通過『可回收物外運資源化』和『有機物島內資源化』相結合的處理模式達到環保目標。」三沙市環衛站站長潘海鵡說。
早在2016年,永興島就已實現垃圾精細化分類回收處理。居民按照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等七類分別投放到收集桶,大件垃圾則由環保中心上門收取。
「市政府從基層推廣垃圾分類設施和理念,讓每一位島民都參與環境保護。」永興社區環衛工符懋壯說,每周五是「愛島日」,這天所有的人都會自覺出門清掃衛生,環衛工作更輕鬆了。
2018年,三沙市頒布禁塑令,社區定期發放一定數量的可降解垃圾袋,進一步推動島上生態環境綠色健康發展。目前,汙水處理站、垃圾收集轉運站、海水淡化站、海洋生物和文物保護站、海洋環境監測站等「五小站」項目建設已實現全覆蓋。
這是西沙永樂群島的甘泉島附近的海面(2017年4月23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郭程 攝
這是位於西沙永樂群島的晉卿島(2017年4月23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郭程 攝
每年6月,紅腳鰹鳥、大鳳頭燕鷗和黑枕燕鷗等海鳥陸續飛至三沙市七連嶼的西沙洲產卵,漫天白羽掠影,各種鳴叫聲像一支協奏曲,響徹這片海上綠洲。
「漁民們都說『海鳥不落西沙洲』,現在簡直是海鳥的天堂。」七連嶼工委書記王春說,以前一上島,白茫茫的一片,一棵遮陰的樹都沒有,被太陽曬晃得睜不開眼睛。
「496天,投入人力17860人次,1000噸位的船舶40航次,共種植17個品種138050株,綠化面積138096.42平方米。」在西沙洲島中心位置立著的一塊紀念碑,記錄了這組簡單的數字。然而數字背後的故事卻沒那麼簡單。
要在年日照時數近3000小時、風災旱災頻發的沙石荒地上重建生態環境談何容易。高溫、高鹽、高輻射,一棵苗、一抔土都要從海南本島運來,澆樹的水也成問題。
「大船換小船,小船換小舢板,樹苗都是人扛肩挑下水拉上島。」王春說,市政府還在各個島礁陸續安裝海水淡化設備、雨水收集池系統、水泵等,並配備專業管理人員對島礁植被進行管護。
截至目前,三沙各島礁已累積種植苗木300多萬株,成活率95%以上,部分島礁綠化率超過90%。
島上種樹,海底也種珊瑚。近年來,三沙加強珊瑚礁人工修復,在趙述島南側的退化珊瑚礁區和晉卿島西北側的珊瑚礁上進行珊瑚礁生態示範修復,在永樂海域的全富島北側海溝繁殖栽培珊瑚1萬株、累計珊瑚種類32種。
島綠了、海藍了,海鳥、海龜都回來了,在北島海龜保護基地,上岸產卵的海龜從2014年的52窩增加到現在的近200窩。
「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和景區、花園的標準來規劃建設各島礁,三沙離最美海上城市的目標更近了。」馮明芳說。
原題:海南三沙「增綠護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