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麻線包子介紹(有趣的不只是海麻線包子)
2023-05-28 04:44:06 1
《霞光》完美收官。高大霞生入虎穴與敵匪鬥智鬥勇,大智若愚的她,勇敢機智地和敵特展開了鬥爭。千鈞一髮的時刻,她舉槍瞄準,最大敵特「大姨」萬德福終於被擊斃,高大霞不僅救了戰友傅家莊,也阻止了敵人的爆炸行動。不得不說,這一幕太漂亮了!火車呼嘯而過,世界一派祥和。傅家莊和高大霞以及戰友們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那列火車裝載著的是人民的希望。一切只為那一刻。天安門歡呼雀躍,上空久久迴響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隊伍中的傅家莊和高大霞代表著無數保家衛國的英雄們,是他們捍衛了大連的安寧和幸福!此時此刻,他們和偉人一同矚目著這偉大的歷史時刻,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霞光》的故事背景是1945年到1949年的大連。此時的大連如同一個被包圍的三角形,一方是共產黨,另一方是國民黨,此外還有蘇聯。當時的國民黨來不及管轄大連,而此時的共產黨實力也暫時無法管轄大連。所以,大連事實上不得不被蘇聯管轄。國民黨野心勃勃想要收復大連,但人心相背,於是暗中搞破壞,伺機而動。高大霞式的人物都出自貧苦家庭,沒有讀過多書,但他們懷著滿腔熱血,保家衛國,英勇善戰。作為放火團成員,他們更是與小日本展開大智大勇的「遊擊戰」,給敵人以狠狠打擊,他們是英雄。
英雄的大連自古有著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英雄的大連人民更是不畏奴役,一心向著光明。此時的革命者如傅家莊以及英雄高大霞等人物在這個時期書寫了一曲曲保家衛國的時代讚歌。同樣,在劇中,文工團一直貫穿始終。他們的主要劇目就是《白毛女》。唱詞中白毛女控訴,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他們用文藝宣傳進行革命,喚醒民眾。而最後的鏡頭當拉開大幕的時候,那種氣勢恢宏的「太陽出來了」唱段讓所有人為之歡呼。勝利了,太陽出來了,人民站起來了!勝利的喜悅給整部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以高大霞和傅家莊為主的英雄終於取得了勝利。歷史將銘記這一刻。
文工團裡演員們與時代同行,每個人用自己的角色演繹時代的變遷。而如袁飛燕以及春妮一些進步青年一樣,他們的歷史使命必將融入革命的熔爐。
劇中高大霞曾經是海麻線包子鋪的老闆,她的包子在當地小有名氣。這也是高大霞引以為豪的一件事情,不僅如此,她的海麻線包子還成了文工團的「招牌菜」。可見,「高大霞牌」的海麻線包子是多麼的受歡迎。隔著屏幕,那大大的海麻線包子也著實喚起觀眾的味蕾,似乎香氣撲鼻,恨不得也立馬來上一個。
連劇中的安德烈都說,這海麻線包子是我這幾天吃的最香的一頓飯。
皮薄大餡褶子多。高大霞的海麻線包子和別人的就是不一樣!也因此高大霞發現了特務的秘密。所以,傲嬌的麻蘇蘇不服氣的輸在了高大霞的手裡,而就是包子露了餡,極具諷刺意味。
說到海麻線包子,那是大連人特有的溫暖記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連的海養育了大連人。而海麻線是最豐富的吃食,也是百姓最為樸實無華的一種菜系。
海麻線是繩藻,麻繩菜以及海嘎子的別稱 。因其形狀酷似繩子,又如「亂麻」而得名。就是這普通的海菜給予大連人一日三餐的溫飽以及最溫暖美好的記憶。
細如髮絲的海麻線不僅叫起來隨意,做法吃法也非常接地氣。以海麻線為主料,輔料是粉條。而後來的海麻線包子早已改良,加入肉丁等輔菜,好吃的不是一丁半點。那大大白白的包子不僅外表漂亮而且美味絕倫。吃的時候也不用講究秀氣,大快朵頤的感覺非常愜意。
如今這一美食被保留下來,餡料格外豐富。但萬變不離其宗,沒有了海麻線也就失去了靈魂。
劇中精細口中的燜子也是大連的一道地方小吃。至今都有這樣的說法,春暖花開,大連燜子踏來。大連燜子色澤金黃透亮,香中略帶一絲辣意,一切都是恰到好處。
質樸的燜子粉粉糯糯,佐以特有的調料而升華。要的就是這份感覺,所以,大連燜子不僅果腹,最重要的是它給人以一種家的味道和回憶。
網絡圖
《霞光》以別樣的方式帶給人們一種溫暖的生活畫卷。不論是老大連的風光,還是俚語方言,還是地方小吃,都真真切切的再現了大連這個「特殊解放區」的面貌和時代氣息。
還記得「挽霞子」放若愚口中的「血受」嗎?那是最代表大連人的豪爽勁兒的一個詞彙,就是過癮,特別爽,特別好的意思。其實,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讓方言俚語也有著非常形象的語言風格和特點,親切而形象。如果我們有幸吃到大連的海麻線包子,再看日新月異的大連美景,那一定是一種特別的感覺!「血受」!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