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人就罵媽為什麼(罵人一詞是怎麼來的呢)
2023-05-27 16:51:05 1
導語: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心情煩躁,脾氣不好的時候,難免會說出罵人的話。「他媽的」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那為什麼是「他媽的」而不是「他爸的」、「他兒的」、「他哥的」、非得是「他媽的呢」?
據說是怕老婆的人,背著老婆對小孩發火。別人來勸,他就說是他媽的。傳開後成笑話,演變成罵人語。
第二種說法:他媽的,作為我國的國罵。 應該是,想罵「你媽的」的時候,覺得怕得罪當事人。 所以,就乾脆罵第三方。
魯迅先生有話說:魯迅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題曰:「論:他媽的」。文中魯迅先生便將這「他媽的」稱作中國的國罵。
無論是誰,只要在中國國話,便總得常聽到「他媽的」或其相類的口頭禪。我想:這話的分布,大概就跟著中國人足跡之所至罷;使用的遍數,怕也未必比客氣的「您好呀」會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說,牡丹是中國的「國花」,那麼,這就可以算是中國的「國罵」了。
但偶爾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驚異,或表感服。「我」曾在家鄉看見鄉農父子一同午飯,兒子指一碗菜向他父親說:「這不壞,媽的你嘗嘗看!」那父親回答道:「我不要吃。媽的你吃去罷!」則簡直已經醇化為現在時行的「我的親愛的」的意思了。
由此可見「他媽的」在日常生活中真的很常見。
國罵的起源,可追溯至《戰國策.趙策》中《秦圍趙之邯鄲》一文。「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
這段話的意思是:已經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不自量力,對後去弔唁的齊威烈王抖威風,而齊威烈王卻不把周烈王放在眼裡,以「而母婢也」叱之。
而母婢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媽是賤人」或「你媽是下等人」的意思。
古代的時候女性的地位極其低下,這也就是為什麼罵的時候採用的是「他媽的」而不是「他爸的」等其中原因之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