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家測血壓買什麼樣的血壓計好(自己在家咋測血壓)
2023-05-26 03:51:46 1
高血壓可以說是是歷史最久、危害最大、隱蔽最深的健康殺手。可能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已經成為了一名高血壓患者。
2022年10月8日是第25個全國高血壓日,今年的主題是「血壓要知曉,降壓要達標」。
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認識血壓,長期監測血壓非常重要。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血壓?
血壓是最重要的一種生命體徵,人體的血液要想在全身流動就需要有壓力,如果沒有壓力,血液就不能流動了。
血壓的定義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這種壓力驅動我們的血液在血管中循環。
血壓一般用兩個數字來表示,分別是收縮壓和舒張壓,以正常的血壓120/80 mmHg為例,前面比較高的數字是收縮壓,也就是大眾口中的「高壓」,後面較低的數字是舒張壓,也就是常說的「低壓」。
在一個心動周期之間,血壓是連續出現的,有波峰有波谷。血壓的源動力是心臟的收縮,心臟收縮時,心臟的血液迅速充入主動脈,這時候為配合心臟的收縮,主動脈會擴張,此時的血壓是最高的,也就叫收縮壓。
而心臟收縮停止後進入舒張期,沒有血再進入大血管,這時候大血管擴張,產生回彈,此時的血壓是心動周期中最低的,叫舒張壓。
測量血壓,有哪些方式?
想要了解自己的血壓,主要有3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診室血壓測量。患者到醫院,由醫生測量血壓。
第二種方式是動態血壓監測。動態血壓監測也需要到醫院,醫生開具動態血壓監測,患者佩戴動態血壓監測儀測量血壓,每次血壓測量一般間隔半小時,佩戴動態血壓監測儀24小時,共測量48次血壓,再由醫生分析血壓情況。
第三種方式是家庭血壓監測,也是現在最為提倡的方式。家庭血壓監測操作非常簡便,門檻很低,而且符合主動管理,自我管理的血壓管理理念。
要使測量結果準確,
這些細節您了解嗎?
對於高血壓患者,在家自測血壓時,建議使用經過認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並不推薦手腕式和手指式的血壓計。因為高血壓患者的大血管有僵硬度的改變,測量小血管血壓,並不能反映大血管血壓的真正情況。
而在測量血壓時,還有一些細節需要大家注意,這樣才能為高血壓診治提供最準確的信息。
房間保持安靜,溫度適合,測量前30分鐘避免運動,情緒激動,吸菸飲酒等。
保持坐姿,手臂裸露放在桌上,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後背靠直在椅背上,雙腳平放在地面上。血壓計袖帶下緣距離肘窩2釐米,袖帶綁好後以正好插入一指為宜。
每次測量血壓,要測量3次取血壓讀數,選用後2次的讀數計算平均值。電子血壓計第1次測量可能存在誤差,第2、3次就比較恆定了,可以真實地反映血壓情況。
測量家庭血壓,需要每天都測嗎?
對於高血壓患者,應每日測血壓,我們推薦早上和晚上各測一次血壓,每次測2-3遍,取平均值。
如果是血壓控制平穩的患者或是長期隨訪的患者,我們不強調每天測血壓,每周測量1-2次即可。
而對於一些新診斷的高血壓患者,以及血壓尚未達標或血壓波動很大的患者,建議在就診前連續測量5-7天的血壓,有些病情特別複雜的高血壓患者,我們會建議更多次的監測血壓。
但是測量血壓的頻率不是越頻越好,越密越好。
一些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總體較好,偶有波動,曾經遇到過一些患者,擔心自己血壓控制不好,就總測血壓,一旦發現有一次測量結果血壓高,就非常緊張,然後不斷地,每隔一小時就測一次血壓。我們大家都知道,緊張的心理會影響血壓,產生惡性循環。即使是血壓控制沒達標,或者血壓仍很高時,也不建議隨時測血壓,一天測兩次血壓就足夠了。
來源 | 《北大·醫學科普講堂》主講人 心血管內科 崔鳴(主任醫師)
文字整理 | 宣傳中心 張軒燁
審核 | 心血管內科 汪宇鵬
圖 | 來自網絡
編輯 | 宣傳中心 張軒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