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童星最具表現力和最佳氣質(莫讓熱議變鐐銬)
2023-05-26 12:20:49 4
小演員們。圖據網絡
文/陳穎
「12歲的王聖迪播了14部戲」、「天才基本法小演員—天才選角」、「13歲韓昊霖已參演電影11部、電視劇19部」、「9歲楊恩又處女作超16億票房」……一群05後甚至10後的小演員們,以新生崛起之勢刷屏2022年暑期檔的大小屏。與此同時,作為童星「前輩」的他們,開始通過成人戲份,重新收割著觀眾再一次的認可:吳磊的《星漢燦爛》,楊紫的《沉香如屑》,趙今麥的《少年派2》,張子楓的《天才基本法》……前後兩代演員們的突圍表現和成長路徑,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也成為普通大眾窺視這個行業的新窗口。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童星」這個稱呼,像一把雙刃劍,譜寫著演藝圈成名故事的諸多版本。一方面,童星出道的標籤,可讓本尊用最短的時間、最樸實的本色,提前攢下觀眾緣,獲得更多參演機會。如上個世紀90年代成名的郝劭文、釋小龍,憑功夫小子的可愛形象,成為一代人的經典記憶。千禧年後的童星,開始走藝考路線,注重學習和事業並重,如張一山、楊紫等。近年來,早前大火的《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則以「小孩演大戲」為主題,引發了各種討論。此後,憑藉《羋月傳》參演小羋月走紅的劉楚恬,《隱秘的角落》的榮梓杉、《天才基本法》的王聖迪等,更是讓童星帶來的驚喜抵達到巔峰。
另一方面,童星身份帶來的光環,也將讓他們背負著一些過於理想化的期待和要求,與之常年伴隨著的還有成名過早的負累、轉型難度太大、過度消耗童年的爭議。尤其是關於「童星轉型」的討論,作為世界性難題,衍生出的結局也大有不同。有的挫敗者令大眾唏噓,有的選擇回歸素人重新尋找方向,有的則還在默默努力,僅有少量成功者能在長大後,再一次突出重圍。
王聖迪角色
好在隨著國內影視市場的日趨成熟,有關部門也接連出臺了關於童星的法規與政策,如今的童星留給觀眾的,更多是「硬實力」的展露,以及演員市場結構帶來的良性改變。加上影視劇整體水平普遍提升,兒童演員全方位的教育和學習重視度日益提升,新一代童星的發展前景相較以前,或許樂觀了不少。如目前兩代童星霸屏,展示出的正向意義和大眾期待,有目共睹。
但如果把童星等同於成功演員,把風潮等於盲目跟從,把熱議等同於流量紅利,則大可不必。因為在演技和觀眾緣的正比增長之下,風險也是成倍疊加的。人們對你的喜愛有多高,對你的期待和要求,自然也會隨之同步。不管你是小演員,還是成年演員,這像一條潛藏在此圈中的默認法則,左右著圈中人的心性和成長。
願童星霸屏背後的熱鬧,不要成為各自受限的鐐銬,而是對表演夢、好作品追逐路的開始。也希望不論哪一個圈,對孩子都多一些善待和理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