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舊報紙上的書法(信封上的書法氤氳了時光)
2023-07-31 04:30:36 5
寫信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感情、展開深層次心靈交流的常見方式,它與面對面的交流有著不同的效果。一個信封、一張手寫信箋所帶給你的是一封電子郵件所不能比擬的。
收藏界對於承載一定歷史含量和具有較高格調文化藝術氣息的信札十分青睞。他們除了是極富有美感的書法作品外,還透露著筆者所處年代特有的文學氛圍和時代特徵,從信封上的文字入手深入挖掘,抽絲剝繭,還能揭開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下面,就讓我們看一些頗具年代感的信封,品味一段歷久彌香的歷史。
啟功先生的書法清秀雋永、雅俗共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來求字的人絡繹不絕,有些單位甚至把啟功先生的題字印在了信封上,成為永恆的經典。
印有啟功先生書法的信封封面
啟功先生親筆信
一日印光大法師看了弘一書作後說道:「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體寫經者,光絕不贊成。」印光大法師的這段話,對弘一觸動極大,不久,再看到弘一所書時,印光便有了「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寫經」的贊語。印光法師的點撥,使弘一日後書寫更增加了一絲不苟的寫經意味,這大概就是他的書法被人譽為「佛書」的緣起吧。
也正起因於書寫經文的嚴謹態度,以至隨著作書的不斷深入和在書法審美上的遷移之想,弘一開始有意識地將自己積有數十年厚功並據以為創作主調的碑碣書風著手調整,因而在他出家之後的24年時間裡,書作中總帶有一種碑帖交合、欲放還收的意味。
1966年2月,山東大學高亨致信毛主席,毛澤東親筆回信,後來的「山東大學」校名便出自於這個信封上。從字跡來看,主席寫的結體緊密融洽,渾然一體,風雨雷電、水流花開。在尺幅間、時空中,留下了人間正道、男兒意氣。
毛澤東致信山東大學高亨
毛澤東致信馮友蘭
在天津老城裡,有一條商業街,座落在南運河畔,全長一千多米,歷史上稱之為針市街,這個地名在1899年之後就存在了。當時,針市街買賣字號很多,比如「隆順榕成記藥莊」較有名氣。一名收藏者珍藏了若干封老信封,上面記載著當年的老字號生意往來的歷史印記。
針市街60號增記藥行
針市街寶心堂藥莊
針市街大德 寶號
針市街東口10號天立永貨棧
針市街東口宏源德寶號
針市街廣益錢店寶號
針市街合記公司
針市街路南泰興茶莊
針市街義昌商棧內永陞元本號
針市街義豐源藥棧
針市街易馨棧內謙祥益
同濟大學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百年老校。1937年「八·一三」 淞滬抗戰中,吳淞的同濟大學校園被日軍炸毀,為了堅持辦學,同濟師生歷經數年,共有6次遷校,輾轉滬、浙、贛、湘、粵、桂、滇、黔、川9省以及越南,最後到達四川南溪縣的李莊鎮(今屬宜賓市翠屏區),行程一萬多公裡,號稱「同濟長徵」。
由北京寄往同濟大學的信封上出現了圓形的「同濟大學收發室收件章」
吳淞同濟大學西式公函封
同濟大學中式豎式公函封(總機號碼一個)
同濟大學寄人民日報國際組的西式公函封
上海本埠中式豎式公函封
同濟大學是戰時搬遷次數最多、行程最遠、過程最曲折的大學之一。而一張張寫有不同時期同濟大學名稱的老信封,見證了那段從「同濟學堂——同濟大學」的建校史。與以上信封上的書法作品相比,這些寫有「同濟」二字的信封,側重的不是書法本身,而是歷史情懷。
李莊時期國立同濟大學豎式公函封
抗戰勝利回遷上海後國立同濟大學工學院西式公函封
1958年的同濟中式公函封
1948年2月上海(癸)~上海(箱)國立同濟大學公函封
1915年3月20日由上海寄往本埠法租界寶隆路的同濟學堂(即上述新校區),收信人為學堂監督費沙伯(現稱為福沙伯(Von Schab),第二任校長)。
50年代同濟大學西式公函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