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一個師多少人(解放戰爭的兵源從哪來)
2023-07-31 10:01:25 2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蔣介石指揮國民黨軍各部隊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使得整個華夏大地又陷入了戰火之中。在這場戰爭剛爆發的時候,國共雙方在實力上相差懸殊,但是讓戰爭雙方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場前所未有的大決戰僅僅進行了三年就結束了,在戰爭初期處於絕對劣勢的解放軍以壓倒性優勢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解放戰爭初期,解放軍的總兵力在120萬人左右,國民黨軍的兵力有420萬人。但是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解放軍總兵力高達500萬,那麼解放軍的兵源是從哪裡來的呢?很多人都認為這些士兵主要是翻身農民,其實並不是,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的主要兵源還是來自於國民黨軍。
國軍將士為何願意加入解放軍?解放戰爭期間,國軍將士大批加入解放軍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土改,另外一個則是解放軍的訴苦教育。
民國時期,我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我國大多數的老百姓還是農民。而且在舊社會裡,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十分嚴重,和農民的關係十分緊張,農民經常會被逼得拿起武器反抗。
解放戰爭期間,各解放區推行的土改政策,徹底將農民兄弟退到了解放軍的身後,解放區的老百姓在得到土地後,不惜傾家蕩產支持解放軍作戰。淮海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第18軍軍長楊伯濤經過解放軍的陣地時感嘆道:「我帶著部隊經過這些地方時,連一根豬毛都沒有見過,現在老百姓怎麼拉著一車車豬肉給解放軍?」
解放區推行的土改政策不僅增強了解放軍的實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削減了國民黨軍的士氣,因為國民黨軍的士兵也大都是抓壯丁抓來的,他們在當兵之前也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們也希望有自己的土地,很多國民黨軍士兵聽到自己的老家分到了土地後,內心產生了動搖,還有一部分整建制離開國民黨軍部隊,加入了解放軍,這都不在少數。
那些已經動搖的國軍士兵,解放軍在俘虜他們後又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這針強心劑就是訴苦運動。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俘虜了大量的國民黨軍士兵,雖然把他們編入了解放軍的部隊裡,但是這些俘虜的國民黨軍士兵依然不知道為什麼打仗,依然對解放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看法,所以在他們中間開展訴苦運動就變得十分重要。
訴苦運動主要是讓士兵們訴說舊社會和反動派給予勞動人民的痛苦,通過訴苦運動,既可以讓戰士們知道為什麼要打仗,為誰去打仗的道理,又可以讓部隊萬眾一心,不怕犧牲,英勇殺敵,保證戰爭的勝利進行。訴苦運動結合土改,是提高廣大指戰員思想覺悟的最有效方式,這樣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再頑固地解放戰士,都會轉變自己的思想。
解放軍的訴苦運動能夠成功,還和國民黨軍內部的壓榨有很大關係,國民黨軍內部的派系鬥爭十分激烈,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部隊看不起地方部隊,經常會拿這些地方雜牌部隊當炮灰,絲毫不在乎他們的死活,蔣介石的次子蔣緯國後來對蔣介石說地方部隊中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
不過,蔣介石依然不在意,繼續採取這種親疏有別,內外有別的政策,導致國民黨軍內部矛盾越來越激化,整建制投降解放軍或者起義的部隊也越來越多,到解放戰爭後期,開始出現整軍,甚至整個兵團起義的例子,國民黨軍隊的數量也開始急劇下降。
解放軍的俘虜政策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的俘虜政策也在不斷地改善。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的時候,國民黨軍有420萬人,解放軍有120萬人,雙方兵力對比懸殊,而且國民黨軍軍隊的兵種齊全,士兵的技戰術水平也很高,這種差距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彌補兩軍的差距,最簡單,也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殲滅大量國民黨軍,俘虜大量國民黨士兵,並將這些俘虜的國民黨士兵補充到解放軍中。1945年10月16日,中央在發出《關於俘虜處理辦法》,提出俘虜中一切精壯士兵,均應爭取補充我之部隊;一切官佐均加爭取,使其願為我軍服務。
這種政策適合解放戰爭初期我軍兵力過少的情況下,後來隨著戰爭規模越打越大,被俘的國民黨官佐也越來越多,如果不釋放一部分,不但加重了解放軍的經濟負擔,還需要大量的看管人員。所以到1947年7月,中央又修改了俘虜政策,規定只有將軍以上的被俘軍官不予釋放,校尉級軍官在教育完畢後予以釋放。
很多人都認為解放戰爭期間我軍的兵源主要來自於翻身農民,其實翻身農民的數量並不多,這主要是因為解放戰爭的烈度比較高,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去訓練士兵,而且解放區的青壯年勞動力還得去保障後勤,做好後勤服務。
而俘虜的國民黨士兵大都經過訓練,尤其是很多國軍王牌部隊的士兵還接受過美國教官的訓練,戰術素養很高。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就曾說過:「在戰術的運用上,我們的營長甚至還不如人家的班長。我們考試一個連長關於司令部的衛兵守則,他報告半天要如何提高警惕,我又叫來一個俘虜的國軍班長來講,他只講了七八分鐘,就把要點概括了。」
所以在解放戰爭期間,各大野戰軍都十分重視國民黨的俘虜兵,尤其是炮兵,裝甲兵,汽車兵,工兵等技術兵種,更是各縱隊爭搶的寶貝。他們不僅有著成熟的技術,還可以幫助解放軍培訓出一大批優秀的士兵。
淮海戰役期間,由於戰役過於激烈,華野官兵每天的傷亡數字都驚人的高,但是到戰役結束後,華野各縱隊的兵力不降反升,這主要是粟裕採取了即俘即補即教即戰的政策,很多士兵上午還是國民黨士兵,下午就成為了解放軍戰士,大部分只是換了頂帽子,連衣服都沒有換就開始幫助解放軍打仗,有的甚至在戰爭後期升為了班長,排長,連長。
用敵人的士兵來打敵人,這在世界戰爭歷史上恐怕都絕無僅有。1948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就各地戰況及今後的兵源問題發出指示:「我軍戰勝蔣介石的人力資源,主要依靠俘虜。」我們通常說解放戰爭消滅了八百萬國民黨軍隊,其實其中的一大半都加入了解放軍,蔣介石這個運輸大隊長,不僅為解放軍運輸了大量的武器裝備,還提供了大量的優質兵源,這些比武器更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