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為中華美德接力的書信
2023-07-31 00:47:35 2
美德之所以稱之為美德,是因為它是一個真理,一種內在的美。下面是為中華美德接力的書信,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小學生為中華美德接力的書信一:
相傳春秋時期,有一個叫穎考叔的小官去見鄭莊公。鄭莊公賞賜他飯食,他把肉片放在一邊不捨得吃。莊公很奇怪,穎考叔說:「我的老母親從來沒吃過這麼美味的肉食,請允許我拿回來孝敬我的母親。」莊公聽後十分感動。
其實,諸如此類的傳統還有很多,《詩經》裡面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還有婦孺皆知的「孔融讓梨」等。由此可見,我們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孝」的傳統,而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名族孝敬長輩的傳統。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都不孝順他自己的父母,我們還能指望他幹什麼?我想問問你們,你們有在父母回家的時候為父母遞上一杯解渴的茶水嗎?你們有對他們說一句:「我愛您!您辛苦了!」答案不言而喻。
為什麼會是這樣,原因我也思索過。大概是因為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父母都把子女視為掌上明珠,捨不得讓孩子受一點苦。久而久之,孩子就認為這樣是理所應當,不值一提。或者有的家庭,父母對自己的長輩也不孝順,孩子在這種家庭的氛圍下耳濡目染,也就不知道「孝」怎麼寫了。所以父母也同樣也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督促他們體會「孝」的內涵。我們也要了解美好生活來之不易,父母對我的付出。時刻記住「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思。」
那麼,孝順的人有麼?還是一定的,記得一次我就看到這樣的一則新聞寫道,有幾位學生因為家境貧寒,父母有生病,他們就一邊照顧父母,一邊上學。這種精神就值得我們學習的。有小見大,孝順父母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而不孝順的人,只會被人們譴責。
美好的品德還有一層底線——「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將心比心。你可以不同情別人。在這些基礎上,人們擁有一些更上一層樓的美德。小則「贈人玫瑰」。如:為貧困的學子捐款,給遭受災難困難的同胞送去慰問,拾到物品還給失主,為受傷的小動物包紮傷口??大則「精忠報國」,從古到今,有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鄭成功收復失地;嶽飛「還我河山」還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一個小女孩「請升上中國國旗」。
對這種擁有美好品德的人,我認為有一個最優秀的代表——雷鋒。他善良、好學、勇敢、有毅力、勤勞??最後悲壯的在22歲的花樣年華為了救兩個溺水的小女孩而被河水衝走??總而言之,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名族有許多數之不盡的美德,但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良現象。我希望人們可以改掉那些陋習,弘揚中華名族的美德。美德是一副五彩的圖畫,它的顏色是光芒耀眼的,美德是一首歌,流淌在我們的心裡,它能激勵中華兒女努力拼搏。
小學生為中華美德接力的書信二:
中華傳統美德在華夏史上源遠流長,自古至今,從未間斷。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發揚傳統美德是我們新一代中學生的責任。
今天,我在爸爸的帶領下,去超市買了十袋水餃和一些水果,去看望自己的奶奶。到了家,奶奶不在家,我和爸爸將水果放在桌上,動手幫爸爸煮起餃子來,不一會而,白花花的餃子浮出了水面,我知道這是科學中浮力原理,餃子熟了,體積膨脹,浮力增大,於是浮起來了。爸爸把餃子盛了許多碗,一字排開,兩碗留給爺爺奶奶,其餘的送給鄰居老人家。不多久,奶奶回家了,一進門就聞到了香氣,就知道是我們來了。吃到餃子的鄰居爺爺奶奶,都來到奶奶家,跟我們嘮叨嘮叨家常,都誇我爸爸是個孝子,我是個孝孫女。我們都開心的聊了一個上午。
我認為發揚美德是一種提升自我人生價值的方式,也是塑造人的基本素養的形式。我向老人盡孝,付出的只有一份心,收穫的卻是老人的全部。於是我明白了:美德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一次幫同學拿衣服,一次幫助媽媽洗腳,一次,一次,都是美德的具體體現。在家裡孝敬父母老人,在學校團結同學,尊敬老師,在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中,都能折射出我們的身上是否有美德基因。
美德之所以稱之為美德,是因為它是一個真理,一種內在的美。
小學生為中華美德接力的書信三:
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國家,而在我國文化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一頁叫中華美德。這些美德不但造就了許多傑出人物,而且還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像孔融。他們家有兄弟七人,而孔融在他們兄弟七人中排行第六。他們兄弟七人在一起學習遊戲總是互相謙讓、和和睦睦。孔融四歲那年,家鄉的梨子豐收,家裡的桌子上放著一盤子梨子,全家人圍著準備吃梨。哥哥們讓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挑好的不拿大的,卻揀了一隻最小的梨子。父親問他:「這麼多梨子,你怎麼拿了一隻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最小的,大的讓給哥哥們吃。」父親又問:「弟弟不是比你更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呀,我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親朋好友知道了這件事後,紛紛稱讚說:「4歲的孩子就知道讓梨,長大後一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等孔融長大後成了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學者。」
公元前110年,漢朝史官司馬談在臨終時交代自己的兒子司馬遷:做史官時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所寫作的史書。司馬遷哭著答應了父親的請求。這就是要寫作的《史記》。可是,在他著手寫《史記》不久,就牽連進了李陵案件。因為李陵與匈奴打仗,戰敗後就降了匈奴,漢武帝大為生氣,司馬遷為安慰漢武帝,就說李陵可能是假投降,漢武帝認為他是替李陵說情,就把他投進了監獄,並施以最嚴酷的刑罰——宮刑。遭受此打擊,他曾萌發出自殺的念頭,但想到父親的遺願,他含垢忍辱,歷經20年,終於完成了《史記》,並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
還有張良。他在投奔劉邦前,有一天坐在邳橋上,見一位老者不慎將鞋落入橋下,張良主動下橋為老人撿鞋,並為老人穿上。老人為張良知敬老之舉所感動,送給張良一本兵書,張良憑此助劉邦打天下,屢立戰功。
以上這些只是中華民族文明這個浩瀚無邊的海洋中的一部分。雖然這些被我們敬佩的人中都能找到中華美德,但是他們已成為過去,要想讓這些美德繼續傳承下去,就要靠我們的不斷努力。不能因為物質生活的提高而捨棄這些精神財富。
更多熱門文章:
1.家信為中華美德接力書信
2.為中華美德接力書信
3.為中華美德接力書信作文
4.為中華美德接力的書信精選
5.為中華美德接力的書信比賽範文
6.最新為中華美德接力的書信
7.為中華美德接力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