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2023-07-25 13:11:08 3
百家講壇之蘇軾觀後感
自我看百家講壇,10集的蘇軾是最喜歡的,每每重新觀之,不覺厭煩,喜愛猶深。
喜歡蘇軾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講解。北師大的教授個個另人敬佩,現在正在播出的《論語》就是北師大的教授於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幾首詞和蘇東坡這個名字。在看完節目後,在我的腦海中已經出現了一個生動的蘇軾:豪邁,開朗風趣,愛憎分明,愛國為民,做人達觀不拘小節,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蘇東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進之人生,又是終生追求隱逸之人生。這些正是東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先說蘇軾的父母,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見解的婦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養和學識。有一次她給蘇軾講《後漢書範滂傳》。東漢名士範滂反對宦官專權誤國,漢靈帝大逮黨人,範滂鎮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訣別說:「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程母講到這裡,激動不已。蘇軾問:「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程氏堅定的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蘇軾因此自幼立志以範滂為楷模,為官後清正廉潔,奉公愛民。他在任開封府推官期間,秉公執法,斷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時,洪水將淹城,他「誓與城共存亡」,發動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災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時,他關心民瘼,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掛其畫像,飲食必祝,並建生祠以紀念。由此可見,母親的早期教育,對蘇軾後來的道德節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覺得很感動,有這樣的母親,才有了這樣的蘇軾!父親蘇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對自己的兩個兒子要求很嚴格,他一生沒做什麼大官,但卻培養了北宋文學的兩個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這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
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於現在全國高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說他徇私舞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後來歐陽修對老友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為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蘇軾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變法上意見相反,屬於保守派,官場上始終被捲入派系鬥爭。
蘇軾的仕途開始於鳳翔縣,他的頂頭上司陳公弼對他總是挑刺,不給他好臉色看。讓蘇軾很生氣,其實陳公弼是用心良苦。蘇軾後來非常後悔年輕時對陳公的不敬,這是在經歷過許多人生波折後才體會到的,後專門為陳公作傳。陳公弼的兒子就是陳季常,蘇東坡在一首詩裡,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裡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蘇軾第一次官場落難是因為「烏臺詩」案,差點送命,已經退休的王安石上書懇請宋神宗不要殺蘇軾。最後蘇軾被貶到黃州,在那裡蘇軾與民為樂,耕作為生,在黃州蘇軾得到了蘇東坡這個稱號。也是在黃州蘇軾做出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後來蘇軾重新被啟用,在赴任之前去見了一個人-王安石,這次會面兩個人象多年的老朋友暢談了一個多月,屏棄了政見上的不同。在蘇軾離開後,60多歲的王安石說:「不知在過幾百年後才能再出蘇軾這樣的人物。」蘇軾之作更為出名,他表達了同這位政敵兼詩友徹底和解的誠意,體現了這位偉大詩人寬容和仁愛的情懷: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他們都懂得,在歷史的長河中,官場的那麼點榮辱得失是一朵浪花都激不起的,而他們傑出的詩詞文章會永放異彩。
蘇軾再次回到中央,還是無法擺脫政治上的鬥爭,後請凋到杭州,在這裡蘇軾對西湖進行了重修疏浚,修築了著名的蘇堤,和白居易的白堤相映生輝。恢復到蘇軾年輕時所看的到西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一生中經歷的三位女性,第一位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潤之,兩個人是表姐妹。另外就是侍妾朝雲。《江城子·記夢》就是追憶王弗的。王弗和朝雲都是很年輕就去世了。王弗敏靜;王潤之持家;朝雲俠義。蘇軾愛的最深的還是結髮妻子王弗,也是與他共患難的,流傳千古的悼亡詞《江城子·記夢》就是寫給王弗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侍妾朝雲則是蘇軾的知己,有個故事說,有一天蘇軾撫摸著自己的肚子問家人:這裡面是什麼呢?有的說是滿腹文章,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雲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感慨到:「知我者,朝雲也。」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百家講壇觀後感600字【最新】
20xx觀《百家講壇》有感
20xx百家講壇觀後感
百家講壇《天地人之道》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匯集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的弟弟蘇轍比蘇軾小3歲,兄弟間的情誼非常深,千古名篇《水調歌頭·中秋》就是蘇軾想念弟弟不得相見而寫下的。至於《醒世恆言》中蘇軾的妹妹蘇小妹,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物,因為後人太喜歡蘇軾了,想像他應該有個和他一樣有才學的妹妹。至於他和蘇軾學生秦觀的愛情也就無從談起。蘇軾一共有四子,長子蘇邁(王弗),蘇迨、蘇過(王潤之),蘇遁(朝雲所生,早亡)。小兒子出生後他寫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為聰明累一生,唯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既是戲言也是期望兒女平安。在經歷了生死歷劫後,他痛定思痛,文章中多了淡定平和,從容厚重。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四人文風雖異於東坡,但四人皆因得東坡垂青而並進文壇,開創新篇,故而稱為「蘇門四學士」。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蘇軾不但文章寫的好,書法也是大家,宋朝的書法有「蘇黃米蔡」,蘇軾排第一。可惜保存至今的非常少,最著名的是《寒食帖》,現存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李敖在李敖有話說節目中有好幾期都是講的《寒食帖》。
蘇軾晚年被一貶在貶,60多歲的蘇軾一路被貶到了儋州,今海南島。在環境異常艱苦的海南島,蘇軾的身體越來也不好,後來朝廷把蘇軾又調回大陸,但蘇軾的身體已經不行了,最終死在江蘇常州。蘇軾在病重時告訴兒子:吾生無惡,死必不墜。慎勿哭以憚化。彌留之際友人在他耳邊喊到,
維琳方丈:端明宜勿忘西方!
蘇軾:西方不無,但個裡著力不得!
錢濟明(好友):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需著力!
蘇軾:著力即差!
說完這句話,蘇軾就死去了。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生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病逝,終年66歲,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各個藝術領域都有傑出的成就。蘇軾一生中的文學創作
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他精通詩歌,散文,詞,書法,繪畫。然而,人們不斷地讚頌蘇軾,並不僅僅是因為上述的這些令人驚嘆的成就。蘇軾一生對理性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其心智之成熟、感情之豐富、人格之獨立、胸懷之廣闊、為人之坦蕩、性情之曠達,更是使他得到後人熱愛的原因。在醫學和養生方面,他的《蘇、沈良方》至今流傳,他善氣功、善煉丹;是世界上最早的「飢餓療法」倡導者--東坡的飲食三要領:食不可急、每食八分飽、食不求精,倭國人稱之為「東坡三養」。蘇東坡極善烹飪,他的「東坡肉」、「東坡湯」、「東坡魚」、「東坡雞」、「東坡餅」等等,至今還流傳在今天的宴席、酒家之間。
附錄蘇軾其他膾炙人口的詩詞: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醉復醒,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吾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七絕·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後人往往只引這一首,忘了後面還有四句: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百家講壇之李白觀後感
「舊時行樂,曾想草草了此生;磨針石上,成就詩仙萬歲名。」歷史似乎在偶然之間樹立了一個幾乎轟動了整個世界的盛唐詩人。「酒如愁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他,才華橫溢,「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孤高自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志存高遠,「欲有剖符丹書之豐功,望有封狼居胥之偉業」。
可上天總是喜歡給人開玩笑。「明月是他的依託,美酒是他的慰藉,上天給了他天賦,卻沒有給他舞臺。」他,這個象徵著時代縮影的偉大詩人,終究只能空懷一腔報國之情卻無處施展。「欲上青天攬明月,詩仙怎能圓此夢;大鵬直上百餘裡,仍需憑藉一陣風。」他,一代詩神,雖有昭昭明星之德,日月齊輝之才,然終被玄宗放金賜還。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仕途之路的不順達,使詩仙不得不被迫另闢一條逃避現實之路。「入五尋仙,怎顧勞苦倦極,去名山玩遊,恰似反璞歸真。獨坐敬亭山,斜看眾鳥高飛,孤立去遠;夢中遊天姥,傾聽熊咆龍吟,列缺霹靂。」詩仙走出了一條李白式的道路,而這條道路也在無意之中幫助詩仙敲開了與仕途之路背道而馳的另外一扇大門,成就了詩仙萬歲名。「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最後詩仙的「欲有剖符丹書之豐功,望有封狼居胥之偉業」的夢想終歸得到實現。執著,只為心中那個遙不可及的夢;
奮鬥,只為夢中的命題;
掙扎,只為昨天的悲劇不再重演。
老當益壯,寧移百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浩蕩人生之路的目標也許只有一個,但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卻可以有多種。
詩仙為我們走出了一條李白式的道路,值得我們去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