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砂鍋居酸菜白肉家常做法(砂鍋居與砂鍋白肉)
2023-07-25 12:09:39 1
十天前請老友吃飯,由於我倆小學、中學時期均家住京城西四一帶,因此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到砂鍋居就餐。
北京砂鍋居
舊時京城餐飲業有所謂「八大居」、「八大樓」和「八大春」之說。其中,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八大居」餐館僅存有同和居與砂鍋居兩家,巧的是它們又都位於京城西四南大街,南北相距大約二百米,這個局面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同和居離開西四,遷至三裡河月壇南街,而在西四這塊當時的繁華之地,只留下了砂鍋居一家帶「居」字的老字號飯莊繼續在西四南大街經營。
砂鍋居是北京規模最大的主營砂鍋菜餚的中華老字號,始建於清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砂鍋居的頭牌經典招牌菜是砂鍋白肉。
吃白肉最早是滿人習俗,入關後依然保持。清代宮廷的祭祀名目繁多,五花八門,如朝祭、夕祭、四時獻鮮祭、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祭神等等。按照規定每祭必屠宰二至三頭上等全豬,然後將豬肉以滿人獨有的手法加工成所謂的「祭神肉」用於供奉。祭祀後便是吃祭神肉,君臣一律不加佐料,白嘴吃白肉,稱作「吃晶飯」。這種吃法實質上是「憶苦飯」,皇帝如此賞宴群臣,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記昔日圍獵騎射的艱苦生活,使子孫後代不忘滿族習俗。
清代京城自宣武門至新街口這條街道沿線王府不少,吃祭神肉的風俗在滿清王公貴族中同樣盛行。其中,乾隆皇帝長子定親王永璜的府邸就坐落在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以東,面積約四十餘畝,定親王府西側毗鄰缸瓦市大街。定王府每次祭祀後都將祭神肉賞給更房食用,有的更夫便拿著豬肉到府外換錢。後來更夫們看到有利可圖,就在定王府西牆外的缸瓦市大街開店經營起砂鍋煮白肉生意,取店名為「和順居」。店裡弄來據說是明代朝皇奉神煮食祭品的一口大砂鍋,直徑四尺,深三尺,一次能煮一頭整豬。原料是無償而得,略加水煮,並不費工,所以售價低廉,來此吃白肉的,既有朝廷官員,更多的是庶民布衣、販夫走卒。久而久之,「和順居」之名已被淡忘,人們習慣稱其為「砂鍋居」,並且名揚京城,慕名前來品嘗者不斷,每天八時營業,一頭豬肉不到中午就已賣完,只得賣完後摘掉幌子,以示停業。所以,當時北京有這樣一句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清朝嘉慶年間為砂鍋居最興旺時期,此時砂鍋居已成為京城著名餐館之一,每天賓客們便紛至沓來、絡繹不絕,稍晚到店即無座位。曾有詩云:「缸瓦市中吃白肉,日頭才出已雲遲。」生動地描繪出了砂鍋居買賣興隆的情景。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以後,砂鍋居開始增設晚餐,不再逾午則閉門了。有詩讚道:「......打破舊規添晚賣,為合時代也犧牲。......」。
從清代乾隆年間到民國時期,砂鍋居生意興隆、經久不衰,主要源於它採用了獨樹一幟的烹飪技法。尤其是砂鍋居的砂鍋白肉,豬肉上好,肥美不膩,味道極佳,贏得了「名震京都三百載,味壓華北白肉香」的讚譽。
一直以來總有個疑問:砂鍋居菜餚屬於哪個菜系、什麼風味?從其起源和發展的歷史來看,砂鍋居應該是老北京惟一經營滿族菜餚的餐館,應該屬於官府菜。砂鍋居菜餚製作細膩確有官府菜風範,但砂鍋居菜餚的質樸又不同於譚家菜等官府菜,以致於它非常親民。
「白煮」是砂鍋居最富特色的烹飪技法。將上等豬肉洗淨,放入大砂鍋的白水中,旺火燒開後再微火慢煮,湯內只放大料、花椒等香料。煮好的砂鍋白肉,湯香味濃,肉質酥嫩,肥肉不膩,瘦肉不柴。白肉出鍋後,晾涼,切片,碼盤,上桌,蘸著特製的調料味汁食用。
如今砂鍋居的砂鍋白肉
原本,傳統砂鍋白肉是清一色的白肉,不加任何輔料、配料。一九五二年,砂鍋居為了適應大眾口味,增添了用小砂鍋燉煮的砂鍋系列菜餚,除砂鍋白肉外,還有砂鍋雞塊、砂鍋丸子、砂鍋豆腐、什錦砂鍋等。砂鍋白肉中也不單是清一色的白肉,而是增加了一些輔料如酸菜、粉絲等。
如今砂鍋居的砂鍋白肉,除了上面鋪著一、兩層疊加的大薄片白肉之外,下面都是酸菜和粉絲。白肉依然鮮美,但酸菜和粉絲頗多,只以砂鍋菜請客,未免有些單調。好在除了砂鍋系列菜餚,還有爆三樣、芫爆肚絲、肉末燒餅等經典傳統菜品陪襯,請客還算說得過去。今天的京城餐飲老字號,除了主營本店傳統菜餚,還會增添一些其它菜系的經典菜品,甚至海鮮類菜餚,以適應和滿足大眾口味的泛嗜性。
與老友在砂鍋居的相見和進餐,不僅是為了品味京城飲食文化的豐厚底蘊,更是為了暢敘友情。能在故地品嘗美食的同時,抒發思舊情懷,是一種非常愉悅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