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民觀後感500字
2023-07-25 12:22:28 1
從1948年土地改革的前夜開始,到2008年「土地權證」的發放。《老農民》用了60集的超長篇幅記載了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與變革。看上去,這是一部非常忠實和全景式的作品,基於歷史,卻並不對其作出評價。劇中塑造了一張張生動鮮明的農民,如牛大膽、馬仁裡、燈兒、韓美麗、喬月等人的面孔,卻沒有一個會引發觀眾極端喜愛或厭惡。我看到的是,他們作為一個集體的恢弘經歷,是他們對幸福的不斷追求。
看電視劇《老農民》有感
這幾天在看山東電視臺的《老農民》。
看到五八年大煉鋼鐵——大躍進——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抓階級鬥爭,這些事情對於我們這些年紀大的人來說,其實都是過來人。
看一看當年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人們在大躍進、人民公社、大辦食堂,畝產一萬斤、15萬斤......
當時是吹牛不打草稿的年代,人們是胡說八道,講假話,到處是比胡說八道。
結果是,糧食被糟蹋了,然後美其名曰:天災人禍,八分成績,兩分錯誤。
大喇叭裡面都是XX進好。
再接著就是飢餓和營養不良。生產救災。當時,我就在山東省,我也去過山東省的農村,知道人民公社是搞不下去了。
所以說,我建議大家都去看一看《老農民》,不要稀裡糊塗的忘記我們共和國的歷史。我感謝《老農民》的作者和全體演員的演出。
我們既要記住我們的成績,也要吸取我們的錯誤,尤其是左的錯誤。
我們對於一個人的評價,既要稱讚他的成績,也要記住他的錯誤,作為我們今後工作的教訓。我不贊成要麼就是一切都好,沒有缺點;要麼就是全部反對,看不到成績,喪失信心。我們不要犯顛覆性的錯誤——例如五八年的錯誤。
最後,我建議大家,好好的記住陳雲同志的話: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覆。
電視劇《老農民》觀後感
電視劇《老農民》看完了,又翻了翻《老農民》這部書,認為電視劇還是值得一看。儘管在一些劇情上還存在許多爭議,但總的來說還是表現了農民的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勤勞善良的本質。
過去也讀過一些描寫農民的書籍,最早的有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暴風驟雨》,柳青的《創業史》。文革期間浩然的《豔陽天》、《金光大道》。描寫農民的電影和電視劇也看過不少,大多都反映了農民的淳樸、善良與艱辛,反映農民與土地的不解之緣。
《老農民》以1948年北方農村的一場土地革命為故事引線,描述了由此引發了一個跌宕起伏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恩怨故事。在黃河北岸的麥香村,生活著一群祖祖輩輩在土裡蝕食安身立命的農民,長工家的兒子牛大膽(陳寶國飾)和地主少爺馬仁禮(馮遠徵飾),在一場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中,一夜之間顛倒了位置。而後,這對冤家相互較勁互相鬥法卻又腥腥相惜,風風雨雨六十年,終於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老農民》,從1948年土地改革到2008年農民獲得土地使用證,長達60年歷史進程的描寫,讓人看到了農村社會的滄桑巨變。陳寶國飾演的牛大膽,馮遠徵飾演的馬仁禮演技沒得說,劇中的其他演員也都演得很到位。
我最喜歡片尾的一個畫面--老農民牛大膽身後是廣闊的藍天,沉甸甸的麥子隨風起伏,他站在麥田裡的鏡頭,讓人感到有一種厚重感--歷史的厚重,土地的厚重,農民的厚重。
我也曾聽說過六十年代初自然災害時人們吃不飽飯的情景,很多人都處於飢餓狀態,野菜樹皮什麼都吃。還聽說過割資本主義尾巴的事情。但不知道是不是像劇中所描寫的那樣:養豬只能養公豬不能養母豬,借地種糧只能半夜三更去種地。吃不飽的農民有了糧食後都做成大餅藏起來,看著這些細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那時的農業學大寨,興修水利,應該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好像解放後的30年農民都沒有吃飽過,也有點不可思議。另外像劇中馬仁禮那樣出身的人在互助組、人民公社的年代真能當上村幹部嗎?劇中多次出現喝酒的情節,在飯都吃不飽的年代還經常有小酒喝,也讓人不可思議。
但我還是覺得電視劇就是電視劇,又不是紀錄片,允許有偏差。我讚賞出演《老農民》的主要演員的表演水平,但對有些故事情節還是不太理解。所以我不贊同把它當作史詩巨製。
有關老農民觀後感
最近,經人推薦,斷斷續續看了幾集電視劇《老農民》,引發了對「三農」問題的一些思考。電視劇講的是山東黃河岸邊一個小山村的一群農民幾十年間的創業史、致富史,故事鮮活、生動、真實,感人至深,引人沉思。給人最大的啟示,是廣大農民對過上好日子的熱切期盼,是人民群眾中蘊含的無限創造力。
「三農」工作是黨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重慶既是直轄市,但又具有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和城鄉差異大這「四大加一大」的基本市情,決定了必須把「三農」工作擺上重要位置。推動「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必須首先解決好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問題,真正做到城鄉互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這些方面已經有了一些進展,但總體上看「三農」領域的改革發展仍然是薄弱的、滯後的,有些方面還沒有破題。
不能迴避農民的利益問題。三農工作要堅持一條主線:「三農」工作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根本是利益問題,利益問題的關鍵是收入問題。「三農」工作肩負一系列重大任務,包括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其中,尤為關鍵的一條,就是促進農民不斷增收,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民的切身利益。只有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三農」工作才不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否則,像《老農民》所演的那樣,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農民家裡連個豬也不能養,或者只能養公豬不能養母豬,把農民的手腳完全捆住了,何談發展農業、富裕農民、建設農村!因此,「三農」工作必須堅持以農民為本。
一定要放開農民的手腳。做好「三農」工作,必須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創新。比如說農村土地流轉的問題,本質上就是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的問題。怎麼認識和把握這個問題?就是要堅持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開經營權。農村土地的流轉,農業生產組織和生產方式的變動,規模經營、合作、聯合等,都是在經營權這個環節去完成的。這裡,要堅持一個原則: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民不是幹部,流轉的機制是市場不是政府,流轉的前提是依法、自願、有償,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不能下指標、定任務、超進度。土地流轉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時間可長可短,但要堅守「底線」,就是「三個不得」:不得改變集體土地的性質;不得侵犯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不得改變土地的使用性質。守住了「底線」,就可以大膽試、放開幹。
「三農」工作要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去謀劃。比如說,城鎮化問題,必須更多地從「三農」的視野、從農民的角度去考慮,才不會走偏。這就是,城鎮化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城鎮化,農民進城不但要進得來,更要留得住。再比如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考慮城鄉資源和要素的統籌協調和優化配置,資源、要素的流向不能是單向的,不能什麼資源、什麼要素都進城了,如果把農村徹底掏空了,如何建設新農村?
農村要發展,帶頭人很重要。正像電視劇中反映的一樣,一個有頭腦的好村支書,一個配合意識強、紮實肯幹的村委會主任,一臺戲就唱起來了,全村致富發展也就有奔頭了。必須把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當作一件大事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