儈子手口訣(為何儈子手一聽到刀下留人就停手)
2023-07-26 03:55:30 1
如果你喜歡看古裝劇,一定會經常看到這樣一個片段。每當主要人物即將被斬首前,總會有人拿著重要的物證或者皇帝的聖旨,策馬狂奔到刑場,高喊一句「刀下留人」,這個時候儈子手就會放下手裡的刀,等待著犯人被放走。
很多觀眾會吐槽,這是「主角光環」在作祟,主要人物都被斬首了,劇情肯定就無法進行下去了。不過「刀下留人」並不是簡單的劇情需要,因為這個現象在古代是真實存在的。
行刑前只要犯人喊冤,劊子手都必須及時收手。這是為了避免清白之人承受不白之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冤案。關於冤案,我國早在宋朝便有了相關立法,雖僅僅只有13個字,但是換你也不敢再下刀。
儈子手儈子手就是指斬首或者腰斬時的行刑者,這個職業作為國家暴力工具最直觀的體現,是非常讓人害怕的,一般也很少有人願意去從事儈子手這一行。
因為古代人認為殺生,是非常有損陰德的事情,他們連屠夫都不願意去做,更何況是手刃他人生命的儈子手了。
不過國家既然有需要,那麼必須有一批人選擇這個行業。能夠成為儈子手的男人,一般都戾氣比較重。除此之外,他還要做好打一輩子光棍的主意,因為沒有父母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儈子手。
劊子手一般從二十多歲做起,幹到四十歲左右就可以退休,二十年的工作時間夠劊子手攢下一大筆的家財,讓自己輕鬆活下來。相比其他行業來說,儈子手的「待遇」算是不錯的了。
但成為儈子手的人仍舊很少,因為做這個行業條件非常苛刻,除了足夠的兇狠之外,還需要有完美的刀工,能夠一刀斃命以減輕犯人的痛苦。行刑時劊子手需站在犯人身後,所謂防前不妨後,等監斬官命令一下,便落刀。電視劇裡的刀下留人,也都是在這時出現的。
我國古代的律法,有很長的歷史。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秦律》到唐朝時期的《唐律》,到後來的《唐律疏議》,而宋朝時,更是前所未有的重視,律法也更加完善,甚至設立了提點刑獄司專門偵破疑難案件和積壓案件。
宋朝最主要的法典《宋刑統》是在《唐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宋刑統》裡有一條說到「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堪問其奏」。正是因為這一項規定,很多罪犯多次在行刑前喊冤,這個時候儈子手放下了手裡的屠刀,主持行刑的官員也會安排官員進行複查。
當然了,這樣的喊冤行為一個人大概只有三到五次的機會,一旦這些機會用完了都沒有能夠脫罪的話,那麼這個人確實就屬於罪大惡極的罪犯,不得不殺了。
刑場喊冤除了拖延時間之外,讓自己活得更久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等待皇帝大赦天下。
一般來說,古代官員因為交通不便等原因,在處理案件時,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皇帝會時不時發布一些大赦天下的聖旨,讓很多原本該殺的罪犯最終以坐牢、發配邊疆了事,運氣好的甚至能夠直接從監獄裡面出來,與自己的家人團聚。
因此,只要不是十分重要的罪行,在古代往往都能夠順利脫身,只有貪官和那些企圖顛覆國家的叛亂行為才會最終被處死。
而如果儈子手在罪犯喊冤的時候沒有停手,那麼他很有可能殺錯了人,這個罪過可就大了。所以說換你,你也不敢下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