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現在的變化(馬鞍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3-07-26 07:01:31 3
「幸福說給聽」系列報導
黃子娟 彭曉玲 富麗娟 劉藝琳 寇雅楠
美好的情景總是令人終生難忘。黨的十八大以來,心懷家國、心繫百姓,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考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察民情、問冷暖,留下許多生動畫面。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人民網推出「幸福說給聽」系列報導,那些與有過幸福交談的普通幹部群眾,回想難忘情景,結合生活的巨大變遷,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把掏心窩的話兒說給聽,所有質樸的話語都譜成一曲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交響樂章。
張國利家的山葡萄喜獲豐收。喀喇沁旗委宣傳部供圖
5月的內蒙古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村民張國利和妻子趙國俠正在自家的田地裡種植山葡萄,而在其家中客廳的醒目位置,則擺掛著一張來家裡參觀時的照片,畫面溫馨感人。
2019年7月15日下午,在內蒙古赤峰市考察時來到馬鞍山村。走進村民張國利家中,進廚房、看廁所,和他拉家常、問收入,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在院子裡與赤峰基層幹部群眾代表一起坐在板凳上,同他們交流生產生活、脫貧致富和民族團結等情況。
回憶起當天的情景,張國利難掩激動:「進院後,一見我就拉住我的手問,『老張多大歲數了』,我一聽,就像在和我嘮家常似的,一下子就沒這麼緊張了。」最讓張國利自豪的是,「我們家是個多民族大家庭,有滿族、蒙古族和漢族,現在已經四世同堂了。」 稱讚他們一家為民族團結之家。
「那天,耐心地聽我們介紹了農村廁所的使用情況,希望我們繼續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做好垃圾汙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張國利說。
兩年多來,馬鞍山村在謀求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牢記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立村,產業富村,旅遊強村」為發展理念,並依託山葡萄種植和鄉村旅遊兩大主導產業,在「菜單式」扶貧和扶強帶貧模式的帶動下,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
馬鞍山村山葡萄加工現場。喀喇沁旗河南街道管理辦公室供圖
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村「兩委」牽頭成立了葡萄酒業有限公司,並始終以高於市場價0.5元左右的保護價格收購本地的山葡萄,如今全村共有山葡萄種植戶240戶,山葡萄種植面積達3500畝。村裡的山葡萄「串」起了鄉村振興的產業鏈,帶動農戶每畝均增收1000元。
村民不僅賣「紅」了葡萄,做「旺」了山葡萄種植,同時還形成了「葡萄 文旅」的產業發展路徑。現在馬鞍山村已接待遊客27萬人次,發展農家樂10餘家,民宿3家。蓬勃發展的鄉村旅遊業不僅讓水果、山貨等農副產品銷量大增,還讓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福利。
過去,張國利「閒的時候打打工,農忙時倒騰倒騰地,年收入也就四五千塊錢」,但現在受惠於鄉村產業振興的不斷發展,張國利一家的收入日益增長。
「我和老伴兒種了4畝山葡萄,一年下來能有3萬多的收入,而且我還被聘為村裡的紅色講解員,這份工作每月也有2500塊錢的工資,一年下來的收入大概有6萬多,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馬鞍山村春色。喀喇沁旗河南街道管理辦公室供圖
如今,馬鞍山村的生態效益漸漸轉化為經濟效益,而富起來的村民們也開始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身到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行動中來。馬鞍山村不僅裝上了100多個分類垃圾箱,村民們家裡也都改造了廁所,張國利家使用的是微生物降解廁所:「改造廁所花了3500元,政府補貼了3000元。這種廁所通過微生物降解,不用水,沒異味,乾淨又實用。」
村裡有了分類垃圾箱,村幹部也經常給村民講垃圾分類知識,全村人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
「如果有機會再見到,我一定要告訴他,馬鞍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現在生活得很好、很幸福!」張國利笑著說。
來源: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