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春刀2的武器介紹(繡春刀2修羅戰場)
2023-08-03 05:43:11
三年前《繡春刀》上映,雖然沒有過多的預算,但憑藉其紮實的敘事、對細節的精益求精以及裡面人物所使用的武器對歷史的極高還原度,使該片贏得了不錯的口碑,令觀眾大呼過癮。
時隔3年,《繡春刀2:修羅戰場》的上映,視乎可以說明,中國武俠電影已經開創了一個新的方向。
今天我們聊聊《繡春刀2:修羅戰場》了考究的兵器來歷。
1、沈煉(張震 飾)--繡春刀
片中的繡春刀
明代佩刀
又叫雁翎刀,因外形酷似大雁翎毛而得名。盛行於明朝時期,無論是官丞還是士兵都會佩戴。
明清時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點為,刀身較為平直,刀尖為略上翹的圓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處多開刃,一般稱為反刃(部分明早期的雁翎腰刀無反刃,形式上更近於金戰刀的樣式,有反刃的雁翎刀在明朝中後期定型。
2、鄭掌班(劉超峰 飾)--流星錘
流星錘,截圖不是很清楚
流星錘實物
流星錘,是一種將金屬錘頭繫於長繩一端或兩端製成的軟兵器,亦屬索系暗器類。僅系一錘者,繩長約五米,稱"單流星";系兩個錘者,繩長為四尺半,稱"雙流星"。
片中鄭掌班使用的是雙流星,攻防兼備,威力不小。
3、丁翀(李媛 飾)——短刀,盾牌
盾牌是古代作戰時一種手持格擋,用以掩蔽身體,呈長方形或圓形,尺寸不等,其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龜背。
盾牌可分為長牌、手牌、旁牌、燕尾牌、羅馬大盾和藤牌,丁翀使用的這款盾牌屬藤牌。藤牌呈圓形,內以大藤為骨架,再用藤條編制而成,具有體輕堅韌等特點,最早出產於福建,明代中葉傳人內地,成為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明朝時,由於倭寇猖獗,短刀被使用在對抗海寇上。
4、士兵--鳥銃
明代鳥銃結構
由槍管、火藥池、槍機、準星、槍柄等組成。使用時通過預燃的火繩和扣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藉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方人馬。曾為明、清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裝備之一。
據記載,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仿製了第一批鳥銃1萬支,裝備明軍使用。
5、丁泰(吳曉亮 飾)——狼牙棒
古兵器之一。木棒頭部如棗核狀,植鐵釘於其上,形似狼牙,故得名狼牙棒。
狼牙棒在宋以前未見於軍旅,宋以後多有使用者,大抵如"骨朵"、"敲棒"之類的擊打類兵器,都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中原的。狼牙棒的種類有很多,基本的擊法擊法主要有劈、砸、蓋、衝、截、攔、撩、帶、挑、掄、旋、磕等。
狼牙棒也有長短之分,長的約170-190cm,短的只有1m左右,錘的長度都是一樣的,在40-60cm之間。這種兵器的打擊效果,不僅靠它的重量,錘頭上的諸多尖銳的鐵釘,常常產生奇特的殺傷作用。就是對身披鎧甲的敵人也有很大的威力,所以,在萬馬奔騰的騎戰戰場上,是絕對少不了這種兵器的。
6、丁白纓(辛芷蕾 飾)——戚家刀
戚家刀,在中國古代講究十八般兵器,人們最常聽說的就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在這裡面刀被排在了第一位,這說明了刀在戰鬥中的地位。在我們現在歷史上留存下來的刀當中,最常見的就是明清時候的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戚家刀。據說這種刀為戚繼光所創,而且由於它的刀形很像日本刀,所以有人說這把刀是戚繼光在抗倭戰鬥中仿製日本刀所造。
刀身呈弧線,細窄,外形姿態很接近日本刀,刀身分成鎬造和平造刀。鎬造是指刀身側面有一條隆起的線,平造是刀刃是沒有這條鎬線。
在明朝倭寇作亂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戚家刀一改往日的風格,主要體現在刀刃的製作方式和形制,開始帶有明顯的日本風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的寬度縮小,刀尖不是尖銳的形制,而是帶有一個小小的弧度,極其類似早期的漢環手鐵刀,刀刃中間起一條鎬線,刀背也有一條棟線,整體姿態很接近日本刀,同時刀尖又和日本刀有所不同,日本刀的刀尖更加尖銳和鋒利,稱為切先。而明式戚家刀則在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採用削棟(刀背兩個側面去薄),減輕刀刃整體重量但是不減少刀刃的強度,這樣的功效主要還是因為戰鬥技法的不同,日刀更加注重刺擊,而中國刀注重砍削。
7、陸文昭 (張譯 飾)——苗刀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它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起源於西漢初年的環首刀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它刀長五尺,刀身修長,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並可單、雙手交換使用,這樣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殺傷威力極大。
一部如此精緻的電影,光欣賞片中的兵器也足夠享受了。
你們覺得呢?
關注:彼岸話電影 給你不一樣的觀影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