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鄉村教師評選觀後感
2023-08-03 08:26:08 1
瀾滄江畔,崑崙山下。他們用雙腳丈量生命的寬度,用羸弱雙肩扛起貧弱地區的希望。在三尺講臺上,一生堅守,無怨無悔。教師節前夕,10名來自我國老少邊窮地區的優秀鄉村教師在京得到中央領導接見,並榮獲首屆「啟功教師獎」。在這個感懷師恩的日子裡,這群遠離塵世喧囂浮躁,在清貧中默默守護鄉村孩子、為他們編織夢想的質樸師者值得尊敬。
36年,一座校、一個人
大山深處,遙遠村寨。他選擇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獨自堅守36個春秋。一個人,一所學校,從風華正茂,到滿頭華發,只為17歲時的一句承諾:讓更多娃娃走出大山。
53歲的張有國面色黝黑,消瘦硬實,一笑,牙齒雪白。他來自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是當地大田壩鄉文滄村德斯立小學唯一的教師。
文滄村山高谷深,位置偏遠,多數村民家庭困難。1979年底,初中畢業後的張有國成為村寨唯一的「掃盲」老師,負責教村民識字,之後開始教小學一到六年級的所有課程。從每月12元錢、12個工分的代課教師幹起,直至1994年轉正。
9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的師生座談會間隙,他憶起教學初期,連說:「非常艱苦,教室就是一間茅草房,四處漏雨,一下雨娃娃們只能披著蓑衣、戴著鬥笠聽課。」
在德斯立小學,他是老師,也是校長,是父親,也是保姆。「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全是我一個人教。」張有國頗有些自豪,「每天上完課要教他們做飯,睡覺時還要替他們蓋被子。」
為改善學習環境,他動員鄉親們一起制磚燒瓦、砍木料,親手將漏雨的教室換成瓦房;沒有電燈,他就跑到山裡砍來松明作照明,怕傷到孩子眼睛,又走20多公裡山路買來火油;用自己賣玉米掙來的錢替上不起學的孩子墊學費,忙活著為學校修廁所、建水窖、做籃球板。
對學校的全心付出使他對家庭虧欠的太多。10年前,23歲的兒子患病住院,生命垂危,丟不下學校和學生們的他最終沒來得及陪兒子走完最後一程,這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如今,村裡50多戶人家由於當地水庫蓄水搬遷至別處,張有國一家也搬到了附近灣甸壩鎮的新家。儘管留下的20多戶人家的學生只有不到10人,但他仍然守在學校,每周末再騎六七個小時的摩託車回家。
「只要有學生的地方,老師就得在,哪怕班裡只有一個學生了,我也不會走。」他說,「我走了,那些娃娃就沒有人教,沒有出路。」
如今,張有國已培養出200多名學生,其中本科生、專科生20多人,當老師的就有10幾人,這使他非常欣慰。「我要堅持到我教不動為止,希望他們(做老師的學生)在外面好好培養學生,我在家裡好好培養學生。」
崑崙山腳下的「雙語教育」
在盛產美玉的崑崙山腳下,一座偏遠的牧場,一所地圖上都無法準確標註的小學,59歲的達芳,一幹就是40年,她如玉般溫潤、堅硬。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四師一牧場中心小學地處新疆策勒縣境內,北臨塔克拉瑪幹沙漠,海拔2000米以上,全年有200多天是沙塵天氣。達芳就是這所小學的校長和教師。「要說起我們學校,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夠!」她一臉幸福地說。
達芳就出生在一牧場,是兵團軍墾第二代人。1975年,高中畢業後的她主動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工作,被分配到號稱「駱駝隊」的第五連隊做老師。
「我騎著駱駝從早晨八點一直走到晚上八點才到那個教學點。」她回憶說。之後幾年,她輾轉5個連隊的教學點,直到1984年集中辦學,才調入一牧場中心小學。
中心小學的條件依然艱苦:教室和宿舍總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桌椅板凳到處挪,娃娃們睡覺時被子上就蓋上塑料布;住得最遠的學生家離學校150公裡,家長們騎著毛驢走幾天才能送娃娃們到學校;菜也要到200多公裡以外去買,老師們不得不在上課之餘種菜、養雞,為住宿的孩子們改善生活。
2000年,成為學校校長的達芳,針對95%以上學生都是少數民族的現狀,在全校開展維吾爾語、漢語的「雙語」教學,通過演講比賽、課文朗讀、講故事、歌唱比賽等多樣活動,進行教學示範。同時還與周邊縣鄉各校進行雙語評課、研討,交流教學經驗。
如今,這裡的學生們都可用雙語進行學習交流,在各類雙語比賽中頻頻獲獎,學校也成了當地出名的雙語學校。「雙語教學在新疆非常重要,可以拉近維漢之間的距離,增進相互了解、信任與團結,必須要堅持到底。」達芳說,現在學校已為當地培養出了一批批雙語人才,這讓她「自豪得很」。
現在,獲得「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模範教師」等多項榮譽的達芳雖然已經退休,卻仍然心繫著學校。「山區的娃娃們可憐,能讓他們有個好前途,我做一輩子老師都無怨無悔!」她說。
「為了讓草原的孩子更好」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是內蒙古自治區邊境旗縣之一,多年來都是國家級貧困旗縣。在美麗的烏蘭毛都草原上,原先連漢語都說不流利的牧民家庭,這些年陸續走出了約百名大學生。一切都與她32年的艱辛付出密不可分——烏蘭毛都小學教師斯日古楞。
去年教師節,斯日古楞作為內蒙古代表,在北京受到了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的接見,成為「全國模範教師」中的一員;今年教師節,一身水藍色蒙古裝的她再次出現在「啟功教師獎」的頒獎典禮,成為全國3000多名基層教師的突出代表。
1983年,高中畢業的她自願留在家鄉烏蘭毛都蘇木鄉一所村莊學校擔任代課老師。整整五年,她每天都要親自抱柴給全班38名住宿生燒土炕;周末,她又成了「全職媽媽」,學生們的飲食起居全由她一人打理。「孩子們擠在一張炕上睡覺,一年也洗不上澡,身上都長了黃癬,我每天給他們擦藥,自己也不小心染上了黃癬。」她說。
學校放假,她步行幾十裡路,挨個把學生安全送到家,每次腳都起滿水泡。為減少開支,她帶著學生一起種地、上山割草、打柴。寒冬,儘管懷著8個月的身孕,她仍咬著牙到山上去拽木頭給教室燒火取暖,來回趕了十幾裡的山路。為了不讓一個孩子輟學,每學期開學前,她都要輾轉每個牧業點,做學生家長的思想工作。
2003年,斯日古楞成為烏蘭毛都小學校長。為了讓孩子們有個像樣的教室,5年間,她四處奔忙,爭取資金物資支持,扶貧辦、財政局、民政局,就連畜牧局都找過,最終將校園使用面積擴大到了1萬多平方米。2005年,她又為當地牧民建起了中心幼兒園。
多年積勞成疾,給她的身體帶來了嚴重損傷。2007年,在拉柴途中,斯日古楞發生車禍,重度腦震蕩失憶一個星期,住院半個月才康復;2010年,嚴重的食道和腸胃疾病來襲,一旦耽誤病情就可能發生癌變,她不得已兩次進行手術,出院後第二天就又到學校上班;2011年,為戧幼兒園工期,她在工地幹活時右膝蓋骨裂,至今右腿還隱隱作痛。
看到如今正蓬勃發展的學校,斯日古楞說,無論做教師,還是做校長,她都問心無愧。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還是會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她說,「我這一輩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烏蘭毛都小學工作,我愛我的學校和學生。我會一直守在這裡,看著我的孩子們走出草原,健康成長,建設家鄉,建設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