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鋼大搬遷之五·十年洗禮》觀後感
2023-08-02 18:39:14 2
【篇一】
首鋼建於1919年,建廠後一直處於動蕩之中,直至1948年12月迎來解放。在解放前的30年時間裡,它僅僅生產了28.6萬噸生鐵。程國慶說,這還不到現在首鋼10天的生產量。而程德貴不久後就明白了這「解放」的意味:工人從此當家做主了。
經過日偽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的破壞,首鋼那時已滿目瘡痍。程國慶說,父親和其他工友們夜以繼日地奮戰在高爐爐臺上,曾經33天沒回過家,24個小時連軸轉,終於戰勝困難,恢復了正常生產,為此,程德貴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還得到一個作為獎勵的小鬧鐘。這成為程德貴最引以為豪的事。「因為這個榮譽,父親於1956年3月28日在中南海見到了毛主席、周總理,還跟他們合了影。」
但舊時代遺留下來的粗笨機器設備、高溫的人工操作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事故隱患都極大地限制著鋼鐵產能的增長。在上世紀50年代初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背景下,首鋼以「2.4億元大包幹」的創新和闖勁書寫了自己的三大工程:建設第3號高爐、第3號焦爐,新建一座燒結廠。
當時,首鋼工人的口號是「不怕汗水漂起船」,工作起來一派你爭我趕的勁頭。原計劃需三年苦幹建成的三大工程,最後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就全部投產使用。建成後,首鋼的煙筒高達120米,成為當時北京最高的建築。
這三大工程的建立,使程德貴這一代的首鋼工人看到了未來和希望,也看到了中國大工業發展的方向。
那是中國大工業時代的一段快樂時光。工人階級是當之無愧的「工人老大哥」,「以工人階級為領導」被寫入到了1954年的憲法裡,全社會都在高唱「我們工人有力量」,而鋼鐵工人手持鋼釺的形象更是被印在了新版人民幣上。在當時的宣傳畫上,一群青年載歌載舞,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他們身後的遠方,是高高聳立、往外冒著滾滾濃煙的大煙囪,這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美的圖景。它象徵著工業蒸蒸日上,象徵著國家走向富強。
【篇二】
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首鋼大搬遷》,心情十分激動。這部紀錄片具體而生動地反映了首鋼人在新的世紀,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秉承「鋼鐵報國」的執著追求,實施搬遷調整的創業史詩和偉大實踐。收看片子後深刻地感到,首鋼人在搬遷調整中舍小家、為國家的奉獻精神和英雄壯舉,體現了首鋼精神、優良傳統和過硬作風的傳承和發揚。
很多職工都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進行轉發,並引來親友讚嘆。該片生動地演繹了首鋼人在新世紀實施搬遷調整這項史無前例的壯舉,片中熟悉的場景和動人的故事引人共鳴。當看到三高爐停爐的場景時,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當年的操作臺上……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鋼鐵寒冬,我們要傳承和發揚首鋼人的優良傳統和過硬作風,努力完成轉型發展任務,再創首鋼新輝煌。
看了電視紀錄片《首鋼大搬遷》後,我感慨萬千。首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牽動著首鋼人的心,為還北京一片藍天,首鋼人擔起了社會責任。從山到海,滄海變桑田,首鋼人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忠誠與博大。今天的首鋼,正以嶄新的姿態行駛在轉型發展的快車道上,面對鋼鐵行業遭遇「冰凍期」的困難與挑戰,首鋼人堅定信心、群策群力,以敢於擔當與創新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前方的路無論千難萬險,我相信,首鋼人都會用鋼鐵脊梁承擔起企業與社會的責任,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再立新功。
一個個鏡頭讓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熟悉的地方。曾經在京唐公司工作四年的我,親眼見證了鋼鐵廠從建設到竣工投產的發展歷程,當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臨海而建的大型現代化鋼鐵基地建成時,首鋼人是自豪的。首鋼人正是在歷史性的告別中,實現了時代性的跨越。我相信,勤勞勇敢的首鋼人一定會利用好臨海靠港的地理優勢,駕馭好世界最為先進的生產設備,生產出世界一流的高端產品,成為中國鋼鐵業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