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德君老師的研究課橋之美觀後感範文
2023-08-03 12:30:49 3
昨天到花園中學聽團隊成員範德君老師的一堂教學研究課:《橋之美》,範德君老師的研究課橋之美觀後感。
這篇文章是畫家吳冠中先生的美學小品文。畫畫而稱之為家,就不是僅僅會塗鴉幾筆,把東西畫得比較像而已了,實際上能夠成為「家」的,按葉聖陶先生的說法就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了。藝術是要品位的,藝術是要有深刻體認的,藝術是要深厚的文化學養的。吳先生正是這樣的「藝術家」:不僅能夠「畫得好」,有藝術的直覺,更能「說得好」有藝術的自覺,所以才能寫出《橋之美》這樣精美的文章。
常想,要是人人都有一點藝術的「修為」,這世界該有多麼美好啊!那麼,清風明月就不會無人管了,那麼春綠秋紅就不會獨自愁了:看山山欲語,賞水水橫波;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啊!或許只有像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的人要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我們才能明白李白為什麼說「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了,才能品味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人生況味。
可惜,我們很多人不能成為這樣有品位的藝術家。就讓我們來讀讀藝術家那有無限藝術趣味的美文吧:這何嘗不是一種自我薰陶與提高呢?
還是來說說課吧!這幾年德君老師孜孜不倦,聽課、讀書、自研、實踐、反思,乾乾前行,終有所成。這篇課文是很多老師都怵的,事先德君說要把教案給我看看,但我瑣務纏身,加之將11月10號的課有提前到昨天(11月7號)來上,更沒有盡到「師傅」的指點之責了。這節課是德君自己獨自探索的,充分顯示了德君老師獨立探索的成果。這篇文章難教就難教在學生對文中所闡釋的美學原則以及藝術家獨特的詩化的語言都有隔膜,很多老師自己也有隔膜,很少有老師把這一課上到位的。德君老師很「核心」地抓住了課文的中心話題「橋在不同環境中多種多樣的形式上的作用」,帶領學生緊扣關鍵詞「環境」與「形式」,梳理出課文的脈絡來,一下子就讓學生拎清了文章的思路,並且還能上升到「類」的知識:通過關鍵句與關鍵詞來理解文章,觀後感《範德君老師的研究課橋之美觀後感》。
德君老師還很好地解決了另一個問題: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而不是百科全書式的課。這節課始終緊扣吳冠中先生詩一般的語言加以品味:「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高山峽谷間,憑鐵索橋、竹索橋交通。」、「極目一片莊稼地,有些單調,小徑盡頭忽然出現一座小橋,橋下小河裡映著橋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雜草刺破。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這樣的語言美的感受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課標》明確要求語、文要養成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漢語言優美的感染力的感受之上,如果每個語文老師都來做這樣的事情,學生又如何不被漢語言的優美與魅力徵服呢?
尤其難能可貴的,德君老師沒有「錯誤地」一展自己在美學上的造詣,在語文課堂上就課文的對象物——橋——做什麼無謂的拓展,而這種流弊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卻是常見的:上豐子愷的《竹影》就來大談特談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上《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就大談特談丁肇中的愛國和陽明的哲學……其實我一直反對語文老師是一個雜家的觀點,語文老師作為一個語文老師,他應當是一個語文教學的專家:事實上語文教師中有幾個雜家呀?好好地把語文的專任之任做好,我們就已經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