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2023-08-03 19:16:38 5
1999年,張藝謀拍攝了那部幫他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回最佳影片銀熊獎的《我的父親母親》,十多年後,又一部同名電視劇在北京衛視播出,雖然電影和電視劇的時代背景相差了20年(電影為上世紀50年代,電視劇為上世紀70年代),但兩部作品敘事口吻相似,男女主角性格定位相似,核心故事講得都是鄉村姑娘對城市文明的嚮往,以及愛情在蒙昧主義下所散發的本質氣息。
在第一集的故事裡,《我的父親母親》就急匆匆地塑造了「母親」張翠花的形象,她在鄉村小道上攔住了下鄉知青陳志,心直口快地問「我喜歡你,你喜歡我不?咱倆好吧……」,用現在的眼光看,這樣的姑娘也太生猛了些,在提完問題後,緊接著送上了強吻以及定情信物鞋墊,三分鐘不用完成了她的愛情攻勢,陳志像那個時代的一些老實青年一樣,就這樣被「愛情」打動了心思。
不得不說,開始幾集的劇情進展的有些快,在沒有任何篇幅描述張翠花與陳志的愛情生活的時候,陳志受張翠花的父親即村支書的鼓勵,去大學裡「致青春」了,隨即出現的文藝女青年葉秀蘿牽動了他的關注,於是,校園裡純真懵懂浪漫的愛情,遭遇到了鄉村單純勇敢樸素的愛情……這類電視劇的結果是可以預知的,肯定是鄉村愛情走到了最後,那麼,作為電視劇,狠勁地在劇情裡表現城市愛情的細膩唯美生動,對觀眾來說是一種折磨麼?
兩種愛情方式的同步進行,不可能不給觀眾帶來揪心的衝突,一方面,觀眾期望看到痴心和孝心俱佳的張翠花能與陳志白髮相守,另一方面,不可否認陳志與葉秀蘿的愛情更接近於現代愛情價值觀……編劇把選擇權交給了觀眾,這是個燙手山芋,它裹挾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形成的婚戀觀念,包括:結髮夫妻不可棄,攜子之手與子偕老,才子佳人門當戶對,愛情是不能勉強的……當這些觀念一股腦湧上來的時候,真的無法簡單地評判這部劇裡孰對孰錯,只能感嘆在時代與命運的手掌下,渺小的人只能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
張翠花愛上陳志,嚴格地說更多地是愛上他「看書的樣子都好看」,愛上他來自城裡、有文化,陳志身上的一切,對這個姑娘而言,都是一種光芒,在各種愛情催化劑的發酵下,姑娘暈了,她無法把愛寄托在離她而去上大學的陳志身上,就把愛轉移到了他的父母身上。而在陳志眼裡,漂亮好看的葉秀蘿,父親曾是副省長的葉秀蘿,身上何曾又不是帶著光芒呢?真正的愛情,是在光芒散去之後,仍能保持初心,《我的父親母親》描述的就是這種初心,陳志對張翠花的愛,帶有感恩、責任,這是中國男人身上卸不下來的兩座大山,讓男人沉重,也讓男人踏實,在情感抉擇出現時,許多男人擺脫不了傳統與慣性栓系在他們身上的重量。
在評價張藝謀版《我的父親母親》時,有人形容是「女性執著的勝利」,而讓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女性顯得特別執著的原因,無非是愛情的蒙昧主義在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原始的、本真的、純樸的感情中,包括著可以擊穿身份界別的仰慕,而仰慕是男女之情最為恆定的一種,它通常比浪漫之情更禁得起時間考驗。不知道年輕觀眾喜不喜歡看現在的這部電視劇,父親母親的愛情在子女那裡一向是神秘的、令人難解的,但他們的故事裡,肯定有著年輕人所無法理解的成分,那是一種深沉的、無法去用什麼標尺來衡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