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700字
2023-08-03 10:53:53 3
篇一: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一個眾所周知的名字,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七露」,眼露、鼻露、耳露、齒露,雖然不那麼英俊,但這絲毫不影響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個偉大的聖人。通過《論語》的記載,可以看到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達、風趣、積極、率性、無私,看到一個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學,可謂是真正的桃李滿天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對象上,孔子主張「以德為教」。他認為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響人們的心靈,人才必須經過教育培養。他最早討論了人性問題,認為人的天賦素質是相似的,個性差異是後天造成的。所以主張「有教無類」。這是一個故事: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覆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這就給我們現今的教育工作者一個很好的啟迪。
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他與弟子探討最多的便是學習。他教育弟子要勤奮學習,說好學是達到仁德的必經之路。看看孔子的好學是怎樣的。子曰:「君子食物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可以看出孔子對學習是多麼重視。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了時常溫習,不也快樂嗎?把學習當成人生的快樂,孔子不但好學,而且達到了樂學、善學的境界。特別是孔子覺得自己學識不夠淵博,拜老子為師,認為「學無止境」。
這就是孔子,穿越幾千年的時光河流,我們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風塵僕僕,出身卑賤,而後自強不息。開中國私學教育之先河,誨人不倦。一個我們教育者心中的先師。給我們留下了萬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華『文明禮儀之邦「的盛譽。
篇二:我心目中的孔子
曾經在課外讀本中讀到過一篇關於孔子的文章—《比煙花更寂寞的人》,讀後頗有感觸。或許在大多數人的心中都會認為孔子是位偉大的思想家,擁有著無尚的榮譽,然而,真正的孔子的心聲是這樣嗎?
孔子是寂寞的。
也許在更多的人士都去計算著如何升官發財,名耀於世的時候,而孔子卻正在憑著自己的學說周遊列國,令他失望的是,他失敗了。即使是學富五車,即使是滿腹經綸,即使是修養如君,卻沒有一個人了解他,更不會有哪位君主去促膝傾聽他的」仁、義「。於是他獨自耐著那無人能解的寂寞生活著,清風依舊,皓月當空,要是能將這耐人的寂寞寄寓明月,那該多好啊,可是這就是沒有啊。難耐的寂寞,寂寞難耐啊!
孔子是堅強的。
人們總會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幸與災禍,然而這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勇氣去面對,去堅強的克服。孔子是位堅強的人,儘管自己的說教不被認可,但他卻並未因此而放棄,他開始潛心教學,廣收賢徒,在他的教育下,三千弟子出了七十二賢士,這些是令人敬佩的,而他的學說又是那麼精闢生動,以至於現今的人們都在熱讀著《論語》。如果不是他的那份執著與堅強,我想中國歷史上就不會有如此璀璨的一顆明珠。孔子堅強,堅強的孔子。
孔子是謙遜的。
有時,有些人擁有豐淵的知識後會瞧不起比自己差的人,這種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擁有博學知識後仍持謙遜態度,那麼這種精神是可貴的。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說是孔子周遊列國時,途徑一條小路,而那條路上正有一小孩築了一個泥土城堡,孔子便前去勸小孩讓路,而小孩卻說只有馬車繞城堡過的,哪有城堡給馬車讓路的呢?孔子聽後很佩服小孩的辯才,於是繞道而行。也有歷史記載孔子拜老子為師,虛心請教。不管這些真假與否,但我們卻可以從中感受到孔子謙遜光輝的溫暖。的確,孔子謙遜,謙遜的孔子。
如今,孔子學說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我想兩千年前的孔子看到了今天的局面後會感慨萬千,儘管一時的冷落,但塵土卻掩埋不了金子的光芒。孔子,就是這樣一位寂寞卻因堅強而不再寂寞的謙遜老者。
篇三: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國人從伊呀學語起,雖然不是滿口的子曰詩云,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背過儒家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養不教,父之過,然後就是唐詩宋詞了。柔家女兒小女林夕就是最好的例子。孔子的思想和學說的精華不是一個專題節目用幾期能說明白的,也許節目意在再掀個孔子熱吧,我最喜歡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一個做古千年的人的思想和學說能流芳百代讓後人討論稱道,這本身早已說明問題了。縱觀任何一個談話或討論節目,無非是正反兩方面的,贊同或反對,這是正常的,之所以說看了這個節目認為可笑是有原因的,當一個孔學的研究者,和一個90代這兩者之間出現了不同觀點時,爭論是顯而易見的,是懸殊的,是不同層面的,是沒有可比性的,當雙方都認為自己有道理時,都想說服對方是不可能的,於是乎老以老自居,少以少有為,唇槍舌箭,不能說是兩敗俱傷,至少我看到這樣的爭論,覺得沒有任何意義。
一種思想,一種文化,不同的人,理解不同,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對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理解,記得有一道沒做出的數學題,十幾年後在腦海出現了這道題的答案和每一步。每個人心目中都一個孔子,任何是時,任何人都不是聖人,儒家經典《三字經》中,教不嚴,師之惰,這句我就不贊成,也許是我沒讀懂,教不嚴,師之惰,是說老師沒用心教,還是說老師沒教好呢?借用我參加女兒的家長會老師的原話:」我們班有六十多名學生,為什麼有的同學總是前幾名,有的同學成績總是上不來呢,是我沒教好嗎「?
我心目中的孔子,或者說這個節目,電視傳媒的作用起到了,討論可以,分出對錯勝負不可能了,歷史是不能攥改的,孔子的思想就是他的思想,即使再過一個世紀書本上也是這樣寫著,除非先人轉世自修自己的思想和學說,爭論有意義,也沒意義,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對於心目中的孔子,我想起了於丹,雖然備受質疑,也有罵聲,那是於丹以她的思想和思維方式讀解她心中的《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