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讀後感100字
2023-07-24 15:02:29 4
篇一:庖丁解牛讀後感
今晚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庖丁解牛》。
這是古代戰國時期的大教育家莊子的名作。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句子是,有個廚師為梁惠王卸牛(宰牛)。凡是他手碰到的、肩膀靠到的、膝蓋頂的、腳踩著的地方,都發出響聲,牛刀一進,「譁」地一聲,骨肉分離。梁惠王看了說:「啊!好啊!技術怎麼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呢?」
看完後,我感觸很深。庖丁解牛的經歷告訴我們: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只要你是一個有心人,在實踐不斷摸索、研究,時間長了,就能熟能生巧。
篇二:庖丁解牛讀後感
梁惠王讓庖丁為他宰牛。庖丁又快又熟練把牛分成幾大塊,一刀又把牛分成幾小塊。梁惠王問:「
你是怎麼學會的?」庖丁說:「我一開始也不知道,過了三年,我堅持下去才了解牛的身體結構。」梁惠王說:「我可以拜你為師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熟能生巧的道理,幹什麼事都要堅持下去。我以前見困難就躲避,看完這個故事,我不能見困難就躲避了,應該多動腦筋。
篇三:庖丁解牛讀後感
從前,有一個庖丁,他解牛技術非常高,幾刀就把一頭牛分成了幾大塊,又把幾大塊分成了很多小塊兒。庖丁得到了國王的讚嘆。
我讀了這個故事後,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庖丁以下這幾個好習慣:
第一,我們應該學習庖丁做事認真細心的好習慣;
第二,我們應該學習庖丁遇到問題要會思考的好習慣;
第三,我們應該學習庖丁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和堅持不懈的好習慣。
其實,我平時學習的時候習慣不很好,我一定要向庖丁學習,改掉壞習慣,做個好孩子!
篇四:庖丁解牛讀後感 李錦深
今天我給媽媽講庖丁解牛的故事,意思是:庖丁很熟悉牛的部位,一天,他蒙著眼睛譁譁啦啦的把牛的肉割下來了,割完牛的骨頭架子還站著那!別的人都驚呆了,爸爸表演庖丁「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自豪的樣子,
很好笑,還有一個成語是《熟能生巧》也是我的成語故事裡的成語那!媽媽也懂了!
我還知道了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目無全牛、遊刃有餘、躊躇滿志這些成語,收穫很大啊!
篇五:庖丁解牛讀後感
人就是在不斷地實踐中成長的,只有在反覆的實踐中積累經驗, 探求規律,並很好的運用規律,才可以解決困難。 生活在一定意義上是一門學問,學問的關鍵就在於實踐中不斷的總結和反思。人走得路多了,才會明白什麼地方平坦什麼地方岐嶇。
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定的規律,雖然我們無力改變它,但是可以很好得利用它。你不會找到路除非你敢於迷路。在無數次迷路的經歷中,我們才可以更好地掌握走出迷途的方法。人活著,不光是機械性的活動,精神上的富有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生活。莊子教給人們要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要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從此,讓我們像庖丁一樣,緊握寶刀,規律行事。
篇六:庖丁解牛讀後感
宮廷裡有個廚師叫庖丁,他殺牛的時候從來都不發出聲音,這讓梁惠王很有疑問。因為廚師很喜歡琢磨事物的來龍去脈。牛的骨節是有細縫的,而刀刃是沒有厚度的,當然是可以得心應手。技術高明的廚師每年換一把刀,笨拙的廚師每個月換一把刀,而庖丅的刀已經用了十九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他也是一個廚師,為什麼他的技術比別人好?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殺牛和學習一樣,只要能多練,多學,把這道題的來龍去脈弄清楚,我們就能像庖丁一樣把把刀用19年。只要善於研究,善於提問,善於思考,學習也會好的。
廚師對一頭牛的筋骨已經了如指掌,擺脫了實際結構的束縛,所以做起事來就通暢無助。
篇七:庖丁解牛讀後感
庖丁解牛,從最初的所見無非牛,到目無全牛,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是經過了無數次的實踐,無數次的摸索才形成一套自己獨有的方法。如果庖丁解牛時,只是依靠別人的經驗,那他也一定和大多數廚師一樣月更刀,以目視,沒有那麼出神入化的技術了。
實踐是通向成功最可靠的道路,它不只停留在聽說的層面上,他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出來的。就像旅行,別人的感覺是最不可靠的,只有自己體驗過、經歷過、親自踏上過那片土地才會有真實的感覺。實踐是腳踏實地,而非海市蜃樓,它是真實存在的,它藏匿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角落,它在等你發現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