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醫不如求己讀後感
2023-07-25 03:57:38 1
篇一:求醫不如求己讀後感
各位博友們好,最近我看了本書,叫《求醫不如求己》,和各位分享分享心得吧!
這本書是舅舅舅媽送給姥姥姥爺的,但那天我翻了一下,就被內容吸引住了。這幾天我患上了感冒,看書上說按湧泉穴可以治感冒,我就試著揉了揉,哪知真有用!我的感冒一天就好了!於是我就推薦給姥姥看,姥姥照上面的跪膝法試了試,膝蓋也不疼了!
中醫是中國勞動人民五千多年的精粹,大家趕快買一本和我一起看吧,我以後會給大家介紹一些小療法的!
篇二:求醫不如求己讀後感
最近在看中裡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這套書。作者用通俗的語言,把深奧的中醫知識講的有聲有色,即使,不懂中醫得人也能看懂。其中有很多簡便易學的養生方法,很容易掌握,讓我毛色頓開,心情豁然開朗!
人們常說:四十歲前人找病,四十歲後病找人。這話確有道理。四十歲後,身體機能開始下降,總感到疲乏無力,頭髮脫落、關節肌肉經常酸痛,每天工作下來很累,力不從心啊!方才意識到養生的問題。和朋友、客人談起這本書,他們說幾年前就看過了。呵呵,看來這真是一套很受百姓歡迎的好書呢。
篇三:求醫不如求己讀後感
在管理工作中,同一管理體系中不同管理者的價值衝突,以及管理理念的不同,就如同中醫和西醫一樣,有相同之處。很像是中國畫與油畫,清茶與咖啡,佛教與天主教一樣,沒有高下,沒有對與錯。但是非要兩者融合在一起卻也很難,就像清茶與咖啡混在一起是不行的。二者的關係應該是相互配合(或說互補)的戰友關係,而無法達到或者說不應該達到水乳交融,珠聯璧合的夫妻關係!
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者也是一樣,這與職位和能力無關。強勢的領導更像是西醫,治標不治本。可能有好的業績,但不一定有真正的好的團隊(尤其是管理團隊),人性化的領導卻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呈現良好的績效,尤其是在營銷隊伍的管理上更是不被提倡。因此,應該是找到互補點,優勢結合,不一定是一片祥和氣氛,其樂融融,但是可以做到和諧發展共建,互補優勢,打造更有效率的管理團隊!
篇四:求醫不如求己讀後感
近日買了一些書,交替著看,第一本看完的就是求醫不如求己,我看書的興致很少能高過電視劇,這一本確有愛不釋手的感覺。
起因當然是臉上的青春痘,去年底痘痘來了一次大爆發,我曾在心理無奈地想,不是說任何事情都有好壞面麼,長痘痘能有什麼好的一面的?!可是居然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讓我開始學習調養身體。
話說去年請了2次假,到深圳最好的中醫院找網評最好的醫生看了2次,每次開一星期藥,加上一些西藥共花了700多,醫生說一個月一療程,我這個情況得兩三個療程,錢就不說了,每個星期都要請假,關鍵是吃那麼多西藥,喝那麼多中藥,一點效果都沒有,最後到了喝進去就反胃想吐的地步。
就我現在學的一些皮毛中的皮毛,都覺得那醫生給我開的藥太馬虎草率了,沒有結合我身體實際情況開藥,以致後來反胃想吐,都是藥物與身體的不適應性造成的副作用。都說深圳的中醫收費貴又沒水平,很多香港人都去廣州看病,看來也不是空穴來風。可是她有一句話影響了我,她說我是溼熱體質,雖然這個話在現在看來相當的片面。
她說我是溼熱體質,我才去網上關注食療,養生,到後來買了一本求醫不如求己。
篇五:求醫不如求己讀後感
《禮記·大學》裡面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儒家思想:「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意是說: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
所以儒家思想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思想,因為人的內心思想、理想、品德等等這些,影響並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行為。
但是我這裡要說的不是正心,而是修身。修身最基本的目的是保持身體健康。保持身體健康好象說得容易,可是誰不經常有個感冒、頭疼腦熱、亞健康什麼的?如何保持呢?在說說如何保持健康之前,我們要先來看看中醫和西醫對疾病治療上的區別和現狀。
這裡有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來說明:一間房間,堆滿垃圾,招來無數蒼蠅。西醫說,我有特效殺蟲劑,只要一噴,蒼蠅馬上被消滅。果不起然,西醫拿著噴槍,一會兒的工夫,蒼蠅便屍橫遍野,全部被殲滅,但屋裡的垃圾,西醫卻不管清除;沒過多久蒼蠅們聞著垃圾的味又來了,而且比第一次更多,因為屋裡更髒了。西醫再來噴藥,噴著噴著,蒼蠅們不再害怕這種味道了,西醫也就只好投降。換來中醫,中醫說,為什麼會招來蒼蠅,那是因為屋裡垃圾太多,只要把垃圾清除,蒼蠅便自然不會來了,所以要先打掃房間,清除垃圾;這時候再用殺蟲劑,蒼蠅被殺滅後,又沒有了垃圾,以後房間就再也不會有蒼蠅了。
所以從上面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說明如何保持健康,那就是經常清理身體裡的垃圾。那麼如何進行清理並保持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調」和「養」。中醫的理論是:「身體的不適不一定是病,而是身體對外界影響的一種正常反映」(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反映的現象也不一定相同,這就是經常病難診斷的原因;另外,當年輕的時候,有些不適身體自己可以調整過去,但到了一定歲數後,身體就調整不過來了,就出現疾病),當我們的身體出現一些症狀的時候,我們就要進行「調」,把這些症狀在剛開始的時候就通過各種「手段」「調整」下去,這樣這些小垃圾及時的清除後,就不會累加到後面招來蒼蠅,從而生病。而「養」就是經常對身體進行保養,車子到了一定的公裡數就需要保養,更何況是人,要想身體能夠服務你更長時間,而且不出什麼狀況,就有必要對身體進行不斷的保養,不能放任不管。如果放任不管聽天由命,那麼什麼時候熄火也是很正常的事了。(你也就不要罵娘,怎麼這麼倒黴,我會生這種病,其實身體早就進行警示,只是我們沒有去發覺罷了)
那麼如何進行「調」和「養」呢?在《求醫不如求己》這三本書裡面主要講的就是經絡按摩梳理。其實不管是針灸、按摩、還是氣功、瑜伽、拉筋以及現在非常火爆的吃綠豆等等等等,都是管用的,不管用怎麼會書賣的那麼好,電視臺的收視率會那麼高呢?但是,我要說的是,不管用什麼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好方法。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是不同的,有偏於熱、有偏於寒,有裡熱表寒,有上熱下寒,或更多的介於它們之間。所以,有的人可能喝了綠豆湯感覺效果非常好,但有的人喝了反而更完蛋;有的人早上慢跑神清氣爽,有的人愛睡懶覺,慢跑會要了他的命。其實沒有哪種方法是包治百病的,但一定要不斷去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並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調」和「養」,你對自己的身體負責了,那麼它也一定會回報你,給你一個健康的人生。不過一定要每天都堅持下去,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是沒有用的。
有很多人經常羨慕那些有錢人,但是那麼多的錢真的是自己的嗎?我們仔細想想,其實只有那些通過各種消費花掉的錢才是自己的錢,存在銀行即使有上百億,也只是看著舒服用不到而已。但是有一個好的身體就不一樣,先不說現在醫療費藥費那麼貴,不生病可以省多少多少錢的阿Q精神,我們有一個非常健康的身體,難道不是給家人最好的回報嗎?
所以,讓我們一起來,把「修身」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