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史問廉觀後感想
2023-07-25 04:07:18 1
8集紀錄片《鑑史問廉》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的作品。該片深入中國歷史,試圖從總體上探尋廉政建設與社會及文明興衰的關係。全片共8集,分別為《興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濁之辨》、《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眾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在先秦典籍《周禮》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中華文明史。
鑑史問廉觀後感想:清官之念
清官,是歷朝歷代百姓的信仰。
跨越歷史的長河,在數千年的時空中,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包拯、狄仁傑、海瑞、于成龍等著名清官,在他們的傳奇故事的背後,隱藏著中國人綿延數千年「青天情節」。《清官之念》將通過對這些歷史上著名清官及他們背後的故事的探究,解讀中國人千年「清官情結」背後的歷史文化密碼,那就是對公平正義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中國古代的百姓有一種清官情結,希望他們那個朝代有能為民請命的廉官能吏來守護他們,其實現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結,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村長,一個街道辦的主任,只要是能幫助老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小麻煩,他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民心中的守護神。所以,清官還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為政的崗位上,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貪不佔,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成為一個清官,成為一個好官很容易,幫人民群眾辦好事這就夠了。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這就難了。因為光辦好事不行,還得把辦好事當成一種習慣,還得能解決百姓的困難,還得能公正的處理糾紛,還得讓自己和家人不貪不佔,直到生命的終點。這樣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為的確很難得。
40年風雨變遷,中華大地卻依然記著焦裕祿這樣一位共產黨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心中,他的事跡感動了整整兩代人!身為縣委書記,身上沒有官氣、闊氣,一件舊大衣是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他的兒女和老百姓一樣挨餓受窮。焦裕祿憑著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信念,一心為偏僻窮苦的山區蘭考,為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的工作。忘記了妻子、兒女更忘記了自己,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祿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縣長派人分給他二斤大米,這在當時來說相當的珍貴,可以讓家裡人吃上幾頓香噴噴的飯。可他卻一點也沒動,讓家人原物奉還。在下鄉救災治澇的數月艱苦奔波中,總是自備乾糧,手拿雨傘,和群眾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他堅持生活在群眾之中,和群眾同甘共苦,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如今的中央領導,利劍一揮,先懲貪腐,順勢提拔清正之官,讓我們對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充滿希望,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希望,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義既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從危難中重新崛起、走向復興的推動力量。
鑑史問廉觀後感想:敬畏制度
由中央電視臺、河南省紀委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於1月9日起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黨員領導幹部首先要遵守《廉政準則》、「八項規定」、「六條禁令」等制度。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一是對「制度」要常懷敬畏心。《廉政準則》、「八項規定」、「六條禁令」等制度是規範黨員領導幹部的重要基礎性法規,涵蓋了行政權力行使中極易滋生腐敗的各個領域,可以說,「制度」明確了哪裡是「不能入」的禁區,哪些是不能觸的「高壓線」。如果黨員領導幹部財迷心竅、官迷心竅、色迷心竅,走入禁區,觸動「高壓線」,就必然受到黨紀國法的嚴厲懲罰,輕則名譽受損,重則身敗名裂、斷送前程、禍及家人。因此,每位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對「制度」心存敬畏,抓好「制度」的宣傳學習,把「制度」熟記於心,全面、透徹、深入地領會其精神實質,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二是對權力要常懷「平常心」。「制度」約束的主要對象是黨員領導幹部,規範的主要是領導幹部的從政行為。一言以蔽之,就是對權力的約束和規範,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領導幹部要規範、正確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就必須用一顆「平常心」看待自己手中的權力。要清楚認識到權力是柄雙刃劍。正確地行使權力,則群眾喜,事業興,己光榮;錯誤地行使權力,甚至濫用權力,則群眾怨,事業損,聲名敗,甚至成為人民的罪人。每一個領導幹部只有常懷這種「平常心」,牢固樹立掌權為民的思想,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認識和處理問題,才能自覺當好人民的「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三是對誘惑要常懷「明白心」。作為領導幹部,經常要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如果不能頭腦清醒,保持一顆「明白心」,就會為物慾所惑,為名利所困。領導幹部如果不能正確對待誘惑,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利令智昏,勢必走上以權謀私的邪路,最終誤黨、傷國、損民、害己。所以,作為領導幹部,要經常用「制度」為自己的行為敲警鐘。管住自己的腦,不該想的不要想;管住自己的眼,不該看的不要看;管住自己的嘴,不該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該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該去的不要去。要像古人那樣「一日三省吾身」,正確對待個人利益,自覺防止私慾膨脹;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時刻關心群眾的疾苦冷暖,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這樣才能做到「絕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不為物慾所惑,成為一個堂堂正正,廉潔奉公的人民公僕。
鑑史問廉觀後感想:讓廉政之花常開
由中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8集大型歷史文化記錄片《鑑史問廉》在央視記錄頻道陸續播出。該片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鑑。
更多相關文章請點擊:
鑑史問廉觀後感想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匯總
《鑑史問廉》之觀後感
學校鑑史問廉觀後感
共產黨人最知歷史,從建黨之初,我們黨就繼承了中華民族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等具有共產黨人革命風格的艱苦奮鬥精神。靠著這種精神,我們吃草根、咽樹皮,走完了二萬五千裡長徵;用「小米加步槍」,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國。奪取全國政權後,黨又率領全國人民繼續發揚戰爭年代的拼命精神,衝破封鎖,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把一個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建設成了初步繁榮昌盛的新中國。鞍鋼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等,都是共產黨人在執政條件下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的生動體現。當然,我們黨也清醒地看到,由於黨長期執政,地位變了,權力大了,有些人逐漸脫離群眾。特別是一些幹部抵禦不住各種誘惑,不是用手中權力為人民工作,而是用來謀求私利想方設法維護和擴大既得利益。我們黨的領導人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認識到腐敗是附著在黨的肌體上的毒瘤,嚴重影響了黨的健康和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於是,狠抓開展作風建設、反對「四風」,反腐倡廉、打虎拍蠅,清除黨內毒瘤,把那些貪腐的官員一個個拉下馬,從嚴治理黨風,贏得了民心,就是以史為鑑的最好體現。
細觀《鑑史問廉》,我深深懂得了讀史可以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清正廉明所致,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奢侈腐敗所致。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鐘長鳴。讓廉政之花常開,拒腐敗之風與千裡之外。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鑑史問廉觀後感想
明太祖年間,常熟縣農民陳壽六得罪了縣吏顧英,顧英便讓手下搶走陳家一年口糧。顧英平常橫行鄉裡,忍無可忍的陳壽六便帶領自己的弟弟和外甥,衝進縣衙將顧英綁住,扭送至京城交皇帝朱元璋,沿途手裡持著明法律《大誥》,以防其他官吏阻擋。朱元璋立即將顧英打入大牢,還獎賞陳壽六等人錢物,並免除他們雜役,便警告地方官吏,不準對陳壽六等人打擊報復,否則一律處死株連九族。
這不是精彩的古代電視劇,而是《鑑史問廉》第六集的場面。《鑑史問廉》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鑑。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腐屢屢出重拳,中紀委勢如利劍,殺入腐敗重災區,斬獲頗豐,人民群眾拍手稱快時,可有人卻冒出「反腐過頭」論。反腐真的過頭了嗎?
那我們看看《鑑史問廉》中介紹的明《大誥》。明《大誥》花費三年時間彙編而成,側重於懲治貪官汙吏,百分之八十都是用來約束和治理官員的。皇帝朱元璋當時接住的是元朝的亂攤子,他的「重典治貪」取到實效,讓明初吏治清廉良好局面持續一百多年。而另一個歷史故事,也發人深省:晚清深得皇帝器重的宰相柏葰,在科舉考試中,作為主考官的他因16兩銀子舞弊,從而被處死。
來自民間的監督,重懲腐敗,這些都說明了反腐必須嚴懲,人民監督必不可少。縱觀歷史,腐敗是所有朝代的不治之症。而現在要治療這個頑症,必須有零容忍的態度、猛藥去痾的決心、刮骨療毒的勇氣、嚴厲懲處的尺度,時時保持高壓態勢,發現多少懲處多少,把反腐利劍舉起來,形成強大震懾,使廣大黨員幹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這是看完《鑑史問廉》的最大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