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內上市後擴張提速 企業聚集效應顯現
2023-07-25 04:18:06 1
2014年4月3日,達內時代科技集團(TEDU)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首日開盤價9.86美元,一度漲至10.08美元,成功募集到上億美元資金。作為中國IT職業教育第一股,也是今年首隻登陸納斯達克的「中概股」,達內科技搶登美國資本市場試水,掀起新一輪上市潮,4月之後,還將有多家企業相繼登陸納斯達克。
達內上市後,這家「低調」的培訓巨頭走進公眾視線。據記者了解,達內的商業版圖由幾組數據構成:11年共培訓超過13萬學生,最近幾年開始推行O2O模式,年均培訓學生5萬人左右,合作院校有500家,全國有92個教學中心。
這些數字背後,達內科技副總裁孫瑩是這樣解讀的,她認為:達內商業模式有兩大基礎,也是眼下的兩大剛性需求,即就業難和用人難。達內通過IT和技能培訓,幫助學生實現再就業,同時向企業輸送專業人才,解決它們招聘難問題。
記者對與達內有合作關係的企業進行了採訪。其中,亞信聯創是中國最大、全球收入和市值均第二大的電信BSS/OSS提供商,業務覆蓋全國,亞信聯創管理學院副院長藍靈告訴記者:之所以與達內合作很多年,很重要的原因是達內覆蓋全國的網絡。「我們經常有新項目要大量招聘新員工,傳統招聘渠道在短時間內,很難快速集結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但在達內,一個招聘需求發出後,幾天內,達內就能在全國集結上千人報名,亞信聯創各分公司可以在當地面試和招聘,我們錄取比例一般在20:1,這個渠道的效率和質量非常高。「
達內上市後,越來越多像亞信聯創這樣有頻繁、大批量用人需求的企業開始與達內合作,據記者了解,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軟國際、清華紫光等都是達內現場招聘會的常客。「一方面是達內的學生有競爭力,很符合企業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也因為達內上市後帶來的品牌效應,與上市公司合作更有保障。「孫瑩說。
事實上,用人企業轉向與專業培訓機構合作,也反映出企業招聘渠道和用人模式的變化。以往利用傳統招聘平臺,一個招聘需求發出後,會收到成百上千的簡歷,僅是篩選簡歷這一項工作,就佔用了HR大量時間和精力,很可能一輪篩選過後,符合要求的卻不多。「相對成本來說,我們更看重招聘的效率和質量。」藍靈說。
為了解決企業招工難和學生就業難的矛盾,達內很早就從招生、培訓和就業等關鍵環節入手。達內在招生環節上,重點針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從起點上就拉開和競爭對手的差距。並通過自主開發的TTS6.0智能教學平臺,在國內率先實現遠程同步直播的OTO教學模式,其好處是,能保持教學質量的統一,並快速實現規模化擴張。藍靈的感受是:「達內學生綜合素質比一般培訓機構要高,大部分都是本科畢業。」
藍靈向記者透露:亞信聯創已與達內合作多年,每年從達內招聘近千人。她認為,達內學生有幾個特點:技術紮實,工作上手快,流動性低,職業發展目標很清晰,很少像校園招聘的應屆生那樣頻繁跳槽。她還特別向記者介紹了亞信聯創在達內招到的第一個員工,「我們當時想招男工程師外派到國外,但第一批筆試和面試第一名卻是個女孩兒,技術功底很好,溝通和外語也很不錯,對去海外工作也有很大熱情,最後我們還是破格錄用了她,事實證明,這個決定相當正確,這名女員工在亞信聯創工作三年多了,也成為了骨幹員工。」
據藍靈介紹,亞信聯創在達內的招聘流程非常嚴格,一般是發出招聘需求,通過達內平臺發布到達內各教學中心,一般情況下,會聚集到上千人報名,亞信聯創自己出筆試題,自己派面試考官,筆試完再進行複試,「嚴格程度和高考差不多,每輪考題都不同,雖然前後會經歷一個月的時間,但新入職員工素質比較高,招聘效果我們很滿意。」
站在用人的角度,企業正從效率較低的傳統模式,向追求效率和質量的方向過渡。孫瑩認為:「要保證數萬量級的學生實現快速就業,就必須進行就業體系的建設。「。從2007年,達內開始組建專業的就業指導團隊,2008年,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各大中心城市,建立完整的軟體人才服務中心,實現學生「一地學習,全國就業」。這種就業與招聘聯動的網絡,非常適合像亞信聯創這類有全國分支機構的企業。
藍靈坦言,在達內之外,亞信聯創目前沒有和其他培訓機構合作,「主要考慮是,一是學生的素質問題,二是覆蓋網絡沒有達內寬。」達內真正搭建了一個企業與人才面對面交流的平臺,實現兩大剛需的直接對接。據記者了解,達內每年都舉辦IT專場招聘會全國巡展,同時,達內每個月有上百場以上的企業雙選會,大力推動學生就業,緩解企業用工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