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何以笙簫默》觀後感

2023-07-24 23:11:25

  從趙默笙離開美國奔向上海的時候,故事在其獨白中,緩緩拉開憂傷的大幕。趙默笙似乎有一種大膽來滬,小心行走的姿態,對於上海,是情感一場殤,再回來,是自揭傷疤的懲罰?還是痊癒傷口的渴望?

  一切的未知,如同觀眾對劇情發展的探求一樣,趙默笙的新人生,一樣的充滿未知。

  《何以笙簫默》觀後感——向來緣淺,奈何情深

  記得,最早看《何以》的故事是在大學宿舍。顧漫的文字很觸心,於是這些年斷斷續續反反覆覆看了好多遍。那時候總在想,要是拍成電視劇或者電影,誰能演好趙默笙那一抹生命中的陽光,誰又能演得出何以琛七年不變的內斂和執念。最終,《何以笙簫默》沒有讓我失望,甚至驚喜大於期待。

  唐嫣飾演的趙默笙很有著文藝清的質感,而何以琛的腹黑也藏著「不願將就」的執念。這部快時尚的青春偶像劇多少帶上了點年代的色彩。雖然故事裡有燈紅酒綠的上海,有高傲冷豔的是非名模、也有瘋狂相親的摩登女郎,但情感衝突點主角卻還都保留著心底的愛恨痴纏。記得看《致青春》,有一句旁白震徹心扉,說「也許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計量,你給我幾分,我還你多少,我們可以付出的東西是那麼有限,再也經不起虛擲和揮霍。而年少時不計代價去愛的我們又到哪裡去了?」《何以笙簫默》,沒有成人世界的冰冷和計較。交叉進行的校園時光總能讓人回味起大學時的愛戀,如同午後最燦爛的陽光,照耀著今後的歲月。甜蜜的時光無法忘懷,就連疼痛和憂傷也是如此與眾不同,繾綣難忘。最終的結局,不過是那一句「好久不見」。

  都說少年時的戀愛是盲目的自信和勇敢。《何以》中趙默笙便是最好的標杆。少年時代的窮追猛打,一顆傾盡而出的心,只因喜歡不畏世俗。也正是這顆少女的赤子之心成了照進何以琛憂鬱內心的第一抹陽光,讓他嘗到了愛情的滋味,也讓他甘心在毫無希望中苦等7年。那句寫在照片背後的「Mysunshine」是心底的美好和疼痛,那個「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是願得一心人的的等待。7年的光陰蹉跎,他們走出大學、步入社會,時代在飛速發展,愛情卻還留在原地蹉跎。同樣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你,有沒有想過放下車子房子面子這些世俗的禁錮,去心甘情願毫無保留的愛一個人。當「寧願坐在寶馬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成為集體的病態認知,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愛情為什麼會一去不復返了呢?可須知,兩個人的愛情從來都與旁人無關。若沒有一顆「生命契闊,與子成悅」的心,如何抵擋得了物慾縱流的紅塵。

  《何以》電視劇中,其實最出彩的就是節奏。小說作者顧漫是出了名的「烏龜漫」,生活過得慢、小說寫的慢,《何以》的故事原版也延續顧漫一貫風格,結構簡單、對話簡單、人物關係簡單。不得不說,電視劇的改編雖然擴大了人物關係,加重了戲劇衝突,卻依然保留了原著中慢慢磨「吊人胃口」的路子。所以《何以》的情感發展徐徐展開,漸入高潮。看慣了各種雷劇、神劇的觀眾們一時無法適應,可這是一部值得靜下心來細細體味的情感故事。虐戀是必經之路,但後續的發展便是激情過後的溫情脈脈、細水長流。

  《何以笙簫默》觀後感——何以愛情

  年少時的愛戀,如同午後最燦爛的陽光,照耀著今後的歲月。甜蜜的時光自是無法忘懷,就連疼痛和憂傷也是如此與眾不同,繾綣難忘。

  可是你不告而別,留我絕望沉淪。

  「你轉身的一瞬,我蕭條的一生。」

  於是有了那漫長的七年。七年,從青澀到成熟,曾經不諳世事的學生都有了自己的事業。也許很多人還有了自己的家庭,而身旁的人早已不是最初的戀人。偏偏,他還想著她,她還忘不了他。

  似乎美好的戀情總是因誤會而中止。再重逢的他們卻彼此折磨。他愛她,也恨她。可是就算要一輩子互相折磨,也再不會放手了。

  「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我們愛著這樣始終如一的愛情。因為喧囂的都市,浮躁的人心,冷酷的現實。許多人不知道談了多少次戀愛,對多少人承諾過,身邊的人換了一個又一個。而他始終只有她,不要別人。

  我多麼希望能多一些這樣的始終如一。

  「我不願意將就。」以琛和默笙是幸福的,他們最終等到了對方,這段戀情圓滿結局。

  只是並非每個人都能夠不將就。

  全劇開頭以琛和默笙時隔七年的重逢,讓我想起了曾經那些愛情裡的時間間隔。

  小李飛刀的開頭,李尋歡從關外回到李園,是十年後,彼時的他眼神憔悴,咳喘不斷;而林詩音已嫁作人婦,美貌依舊卻滿眼幽怨。同樣的是,十年過去,他們愛的仍然只有對方。不同的是,他們已不能在一起了。

  小說蕭十一郎的開頭,風四娘從關外回來,也是七年後。關外七年,她以為能忘掉他,卻終究愛著他。只不過,他愛的不是她。

  同樣漫長的時間間隔,漫長的思念和等待,卻無法等到那個人。

  如果你的那個人出現過,那麼你應該慶幸;如果你終於能夠不將就,和他在一起,你更應該慶幸。

  時間太快,人生太短,珍惜眼前人。

  《何以笙簫默》觀後感——因為有了選擇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兒時讀徐志摩的詩,只是覺得旋律特別的美,他的文字,就如跳動的音符,讓人不自覺的開始學習他的表述方式,試著以這樣的語言去寫作。

  今天在網絡上,看到一本小說。是一本太通俗太泛濫的言情小說——《何以笙簫默》。引起我興趣的是,女主人公的名字來源於徐志摩的詩——趙默笙。而男主人公的名字「何以琛」又與多年前,我同學夢中的那個名字驚人的相似。何以笙簫默,當我把這本書讀完的時候,有些答案,在心中好像已經得到求解了。

  這個男人,他愛著你嗎?

  女人對於愛情,特別是深愛的時候,總是誠惶誠恐。她根本無法判斷,這個男人,是不是也同樣深愛著她。所以,有的時候,會表現得自信滿滿,總是厚著臉皮,跟在他的身邊;而有的時候,又會極度自卑,就像趙默笙,一個人偷偷的遠走異國他鄉整整七年,為了競爭對手的一個同樣底氣不足的示威。

  這個男人,他愛著你嗎?或許連男人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何以琛愛著趙默笙嗎?或許,一開始,他也是這樣認為的,見面的那一天,陽光透過樹縫投影在趙默笙燦爛的笑臉上,然後折射入他的心理。她是他的「mysunshine」!至少愛與不愛,沒有那麼深刻的認知了。所以,他老是讓她等。

  有一次她等久了朝他發脾氣。「我都數到九百九十九了,你才來!下次要是讓我數到一千我就再也不理你!」

  結果又一次,他被系裡臨時抓去開會,冗長的會議終於完了後他跑去,她居然還在。

  這次她等得脾氣都沒了,只是委委屈屈地看著他說:「以琛,我都數了好幾個九百九十九了。」

  而這七年來,他又多少次數九百九十九?

  不是沒想過放棄,只是始終沒辦法數到一千。

  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大嗎?

  何以琛與趙默笙的家庭其實是有交集的,只是趙默笙自己不知道這一點。

  趙默笙一直認為,自己有一個悲劇式的家庭。大一之前,父親為Y市市長,中年得女,將趙默笙寵上了天。所以,她才難得可貴的,有如此乾淨燦爛的笑容。而在趙默笙棄學出國之後,這個家庭發生巨變,父親貪汙巨款被查,在獄中自盡。母親欲與父親脫離關係,在父親自殺前的一個多月,就與父親解除了婚姻契約。趙默笙有許多不解,要與母親問個明白,可惜,七八年都未曾蒙面的母女,相見一刻,卻好像什麼也不用說,什麼也不用問了。

  趙默笙是不幸的,但是,她畢竟曾經有一位父親,如此的寵著她,還拼盡全力,為她的未來做了他力所能及的安排。而何以琛呢?以不到十歲的年齡,父母雙亡,起因卻是,趙默笙時任銀行行長的父親,對於何爸爸的貸款承諾,出耳反爾,導致何爸爸跳樓自殺,何媽媽亦追隨而去。何以琛一直知曉的,卻沒有把這件事告訴趙默笙,因為他知道,趙默笙很愛多想,知道得越多,只會給她造成更多的心理負擔罷了。

  天資不夠聰穎,門門考試都是低空飛過的趙家女,碰到俊挺逼人,才華出眾的何家郎,拔足倒追,卻喜獲成功。許多人不解,她成功在哪裡!我想,在於精神吧!並不是說,你愛這個人,只要去追就會成功,而是,這個人,他心中缺少了那麼一束陽光,只要你有甘當陽光的精神,就必須會有成功的一天。至於,趙家女照到一半,再照照別的植被去,是無心,還是技巧,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何家郎這次是徹底沉不住了,直接逼婚了。

  趙默笙or應太太

  趙默笙結過一次婚,在美國的七年中,她結過一次婚。

  那段姻緣,是另外一個故事。應先生在落魄的時候,收到過一位來美的中國女孩的500美元的救濟,三年後,應先生成為知名網絡公司的總裁,而這位中國女孩,為了救自己的一位鄰居,需要別人的幫助,所以,請求應先生歸還其曾經接受的那500美元。

  總是幫助別人,不惜搭上自己的趙默笙呀!後來,就有了,在別人的眼睛裡的,應先生,和應太太。而在他們的世界裡,始終就只有應大哥,和趙小妹。

  他們的總後一次相遇,是在C大校園裡。趙默笙隨著何以琛來參加校友聚會,巧合的是,應先生也受邀回國,參加一個講座。在大廳裡,一位曾經在美國接受過應先生,應太太款待的商人,認出了趙默笙,衝著她大喊:「應太太。」難堪的何以琛正想解釋:「她現在不是……」卻被趙默笙打斷了,說:「你認錯了!」不死心的商人,又衝著應先生喊:「應先生,你太太在這裡!」這時的應大總裁,風度翩翩的走過來說:「你認錯了,我太太現在正在澳大利亞渡假呢!」

  「應大哥,昨天酒店大堂的事,謝謝你。」事後,趙默笙以電子郵件的方式,這樣聯繫應先生。

  而應先生的回覆是,短短的二字:「不必!」

  平靜,是因為有了選擇!

  雖然,何大才子曾經氣得口不擇言的說過:「你憑什麼以為我何以琛會要一個離過婚的女人。」

  可在第二天早上,他就帶著一張身份證,上門逼婚來了。

  是什麼,讓我動了凡心,會娶了你?

  我想,是因為相信吧!

  趙默笙借書證上的那張照片,何以琛一直收藏在錢包裡,一次,被妹妹何以玫發現之後,他還能夠平靜如初的收回錢包。當時,何妹妹就有一個直覺——他心中,一定是有了選擇。可是沒有想到的是,何以琛的選擇,竟然是等下去。直到七年後,趙默笙的重新歸來。

  我曾經認為,愛就是要轟轟烈烈!現在卻越來越發現,大愛無痕,真正的愛,卻是平靜如水的。

  平靜,是因為有了選擇!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