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宣言》觀後感作文
2023-08-04 18:03:04 1
電影《開羅宣言》將當時的各種歷史人物貫穿其中,不掩埋各自的個性色彩,多條對抗與博弈的故事線充滿懸念感。
《開羅宣言》觀後感篇一
日前炒的火熱的二戰國產題材電影《開羅宣言》讓我產生了好奇,便和朋友一起去電影院一探究竟。
片子開場就是大重慶在日本飛機轟炸下的各種慘絕人寰,而重慶人在各種艱難困苦之下堅持打麻將的優良傳統真是點睛之筆,這種生死面前悠然自得的狀態,真是對「然並卵」最生動的解釋:再怎麼炸,重慶還是中國人的!單是轟炸這場戲,對片子的期待值又加強了。因為看了那麼多抗戰電影,還沒看過這麼長篇幅表現轟炸重慶的鏡頭,默默地給編劇點個讚,聽說後面還有部「大片」《大轟炸》就是以抗戰時候轟炸重慶為題材的,希望也能按照史實拍,正面客觀地表現一下陪都人民對抗戰的貢獻。
接下來的驚喜是胡軍。他在戲裡扮演了一個國軍的諜報專家,破譯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情報,還提供情報幫助美國人消滅了山本五十六,他的老婆是韓雪扮演的日本人英子,英子的弟弟得知是胡軍破譯的情報,差點唆使韓雪「大義滅親」。看到這裡,有點蒙圈了。國軍隊伍裡竟有此得「絕世高手」,不僅無私幫助友軍,還深藏功與名?可八年抗戰裡也沒見國軍在哪場大仗裡「料事如神」的,難道是「無敵模式」只能在美日交手時才能開啟?禁不住這麼多的疑問,後來查了一下這部片子的新聞報導和歷史資料,發現歷史上確有其人!這位英雄真名池步洲,老婆確實也是日本人,叫白濱英子,是在日本留學時認識的。盧溝橋事跡後,池步洲帶著老婆孩子回到祖國抗日。在同學的介紹下,池步洲進入中央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成為當時中統機關內唯一的留日學生。再後來,就跟片子裡的內容差不多了,池步洲根據日本的外交情報和行程電報,分別破譯了日軍偷襲珍珠港和山本五十六行程的電報,幫助美軍擊斃了山本。歷史上,池步洲還破譯了日本空軍從緬甸轟炸印度加爾各答的情報,提供給英軍,英軍全殲日機;破譯了日機攔擊政府要員孫科(孫中山獨子)的情報,幫孫科躲過一劫;破譯了日本投降後私藏陳公博等漢奸的情報,政府根據情報將漢奸引渡回國。抗戰結束後,池步洲反對內戰,並拒絕撤退臺灣,解放後因曾在中統工作而服刑,後宣告無罪,晚年陪妻子回到日本,2003年逝世,他的老家福建省閩清縣在臺山公園為其立碑,紀念其功績。胡軍自出道以來,接了無數影視劇,基本都是不溫不火的,反而是上了《爸爸去哪兒》之後,再次爆紅。原本以為胡軍只是在《開羅宣言》裡面客串演出,沒想到看完全劇才發現,他才是真正的男一號。不過結合歷史,胡軍扮演的文弱書生於民族危難之際用自己的方式為抗戰貢獻力量,也恰恰是那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所有有骨氣的中國人為抗戰各盡其力的真實寫照。向池步洲和所有的抗戰英雄們致敬!
此外,對於觀眾最關心的《開羅宣言》裡到底是誰參加了「開羅會議」的問題,不出所料,是蔣介石跟宋美齡代表中國政府去的,這個史實還是基本遵守了的。當然,毛主席和他所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片子裡也有所呈現,在時空上與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的時間相對照,都在為抗戰勝利做著各自的工作。從電影最後呈現的內容來看,蔣介石的出鏡率還要更高一些,這說明影片的側重點主要還是圍繞著「開羅宣言」這個主題的。電影裡比較搶鏡的是扮演宋美齡的劉嘉玲,可能因為影片中男性角色較多,且有不少是外國元首一類的「路人甲」,女性角色裡韓雪出演一個日本人,又差點謀害我們的民族英雄,好感驟降,姚笛等明星臉又是一閃而過,而劉嘉玲不僅在扮相上高貴優雅許多,連臺詞上都是用英語跟外國人唇槍舌劍,甚至比蔣介石還提氣,大漲國人聲威,雖然以往並不是太喜歡劉嘉玲的戲,但在這個片子裡,因為她飾演委員長夫人爆發出的正能量,也給她點個讚。
對於一個戰爭片發燒友來說,拍二戰題材,如果不來點戰爭場面,可以直接給零分。本來覺得這個片子可能會淪為零分戰爭電影,沒想到戰爭場面也有驚喜。除了開頭的大轟炸,後面還有空戰,海戰,一些重要的歷史戰役,不是用字幕代過,而是用戰爭場面來呈現,堪稱業界良心,目測製作費可能遠高過演員片酬。
以往的抗戰電影,用大部分篇幅表現國軍正面戰場真實抗戰歷史的本就不多,《喋血孤城》算一個。用大部分篇幅表現國軍領袖歷史功績的,《開羅宣言》應該是第一個。銘記歷史,必須從尊重歷史、正視歷史開始,如今,影視創作的創作方向和審查尺度如此開放,難能可貴,很期待能在更多的作品裡看到突破。至於《開羅宣言》,看過後才知道它並沒有歪曲歷史,而是在還原歷史,並且第一次拍了中國自近代歷史以來唯一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比期待的要好。
《開羅宣言》觀後感篇二
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年的近現代中國史,基本上是從一次失敗走向新的失敗、從一個低谷跌向另外一個低谷,在歷史的一條大陰線走勢圖上,抗日戰爭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毫無疑問觸底反彈的超級陽線,從此中國徹底走出半殖民地社會。二戰結束之時,中國成為世界四大強國,是聯合國重要創始國。《開羅宣言》發行方負責人、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副會長趙軍直言是為了體現影片的真正價值:「因為種種原因,這部電影在去年沒上映多久就下線了,但它是一部高大上的影片,是市場遺珠,所以決定跟觀眾重新見面。」不管從重大歷史題材的角度還是主創人員配置、主題觀念傳達的角度,這都是一部「高大上」的電影。如果沒有二戰,那麼中國顯然還將在慣性中尋找救亡的出口;如果沒有開羅宣言,中國也難以在戰後利益分割時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即便依然有一定程度的被剝奪,畢竟整體而言中國已經站起來了。《開羅宣言》,既是戰爭電影,又是政治片,更是人心向背定成敗的一次回望,讓我們重新認識二戰的中國。
從歷史上看,軍事題材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有著別具內涵的深刻意義。然而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基本上都是描寫共產黨領導下的戰爭,從紅軍到八路軍以及解放軍、志願軍等序列。1980年代以來,對於國民黨正面抗戰有了一定程度的描寫,從《臺兒莊戰役》到《鐵血崑崙關》,再到2010年代的《喋血孤城》,國軍抗戰也得到體現。然而,電影《開羅宣言》又似乎與傳統的抗戰題材電影不同,在探索全世界範圍內共同抵抗法西斯這一內核中,強調戰爭片的高標準和高要求時,又試圖得到觀眾的認同,達到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二戰」歷史,中國與日本、美國、德國、蘇聯等處於國際戰爭的重要角色,此消彼長的國力,彼起彼伏的人心,合縱連橫的態勢,知己知彼的情報戰,大無懼的前線與竭盡所能的後方,中國人作為積極的現代人,以現代戰爭、政治、外交規則,確立了大國崛起的形象,從重慶到延安,都是如此。假如沒有中國的長期抗戰,世界歷史將會走向另外的道路,也許果然就是菲利普·迪克在《高堡奇人》中給出的架空歷史想像。
無論是以一事件勾連其幾個大國的領導,推動故事發展,還是以日軍轟炸中國、日軍偷襲珍珠港、日軍投降,乃至最後的開羅密會,等等,都構成了影片的宏大歷史敘事。在多場戰爭戲份中,以大全景俯瞰戰場的航拍鏡頭,展現悲慘現場,以主觀鏡頭、手持鏡頭表現出不安定之感,表達混亂的臨場感,以及命運的無奈與對敵軍的控訴。
《開羅宣言》提及諸如常德戰役、中途島戰役等重大事件,其中著重表現了重慶夔門大轟炸和日本偷襲珍珠港等戰爭事件,白描加特寫的表現手法把日本軍國主義的猙獰面貌表現出來,投擲篩子安慰自己偷襲會勝利的日本海軍軍官更是把自己跳梁小丑的形象顯露無疑。就像影片中毛澤東和史達林兩次提到的那句話,「日本的法西斯的失敗,從他發動侵略戰爭那天就註定了」。珍珠港事件的再現在中國銀幕史上實屬罕見,這一次電影拍攝底氣足、魄力大、視野全,指點江山也惜墨如金,陽光沙灘比基尼的夏威夷和戰後的滿目瘡痍對比,椰子樹下的被塵土淹沒的帽子都將戰爭對人的摧殘表現得絲絲入微,又人情味十足。
蔣介石、毛澤東、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與日本裕仁天皇、希特勒等正反派大人物之外,還有胡軍飾演石劍峰和韓雪飾演江戶英子等人物,不僅演繹出了為國犧牲的大情懷,同時二人「中日」身份的夫妻有愛形象,成了一種意義的言說。這一點,在麥家小說《風聲》、《風語》等小說中有過精彩的描寫,說明了即便是日本人也會對「法西斯」的反對,維護世界和平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