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
2023-08-09 22:22:09 1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1200字
主旋律的影片能拍成這樣,這是很多人沒想到的,就連局長書記也沒想到——偌大的會議室座無虛席,觀影的黨員幹部屏聲靜氣,疑惑悄然流淚……就連聞訊的傳達室老黨員陳師傅也匆匆趕到了放映場,「周總理是黨和人民的好總理,我們受點教育好!」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原因,饑荒遍野,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瀕臨崩潰的邊緣。黨中央毛主席通過緊急蹉商,委派各級領導奔赴災情最嚴重的地區實地考察,周恩來也在鄧穎超陪同下,從貴州趕赴河北。公社主任郭鳳林不願年事已高的總理看到令人揪心的真實狀況,他採用欺上瞞下手段,層層弄虛做假,不讓幹部群眾講真話,甚至對生性梗直的親爹封鎖總理來視察的消息。總理明察秋毫,十分清楚基層在做假糊弄自己,他甩開幹部們事前做好的安排,深入底層訪貧問苦,他交下的窮朋友張二廷終於向他袒露了真情,而自知犯下大錯的郭鳳林羞愧萬分,掌握了實情的周總理立即向毛主席報告,隨即解散了大食堂……
影片拍攝的手法是平實的,與總理的為人和故事的背景相得益彰。畫面用了大量的黑白鏡頭,讓那段滄桑的歲月有了歷史的厚重感,不斷定格的瞬間抑或記錄特殊歷史條件下農民生活的艱辛,抑或記錄總理人格的偉大,使整場電影在凝重而嚴肅的狀態中演繹!影片克服了我國主旋律電影描寫正面人物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弊病,將偉人周恩來當作一個「人」來描繪,比如畫面中州總理幫農戶搶種莊稼,農技就遠遠不如農婦,比如周總理和夫人鄧穎超想幫助張二廷收養一個最小的孩子,卻沒曾想張二廷不願意。總理對夫人說,「如果你是孩子的親生父母,你願意嗎?你捨得嗎……我們要尊重張二廷同志的選擇!」等等,都映襯出總理知民意、解民情博大的愛民情懷和對人民群眾的深情厚誼。電影放映到這裡時,不少同志紛紛說張二廷真傻,「如果小孩讓周總理去撫養,能受很好的教育,能有讓人難以想像的前途,真傻!」而事實上,小孩是父母的心頭肉,真換成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也未必不做張二廷的選擇,而正是張二廷的「他娘死的時候,我答應她,我一定要親手把幾個孩子帶大!」的承諾,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農民父親的擔當和在艱難困苦條件下如山的父愛和人性的光輝!連弟垮著竹籃道出扒光的樹葉是被人吃了的實情,童言無忌讓總理聽到了真話,也扇了企圖欺騙總理的村領導一記耳光;而連弟奶奶賣掉自己的壽材為周總理做長壽麵的畫面,令人心酸,卻反映出老百姓對周總理的敬仰。盛情難卻的總理沒有拒絕,在偷偷將壽材贖回來之後,他和鄧穎超一口氣吃光了長壽麵,「不吃,她老人家一輩子都會不安心!」
公社主任郭鳳林欺騙父親、欺騙總理、關押愛「放炮」的群眾,一個典型的追求進步和榮譽的基層幹部形象,行為讓人髮指,但其內心深處卻是一個純粹的布爾什維克,他愛黨、愛社會主義、擁戴黨中央毛主席,用現在一句比較流行的話說,「因為愛,所以欺騙!」而像郭鳳林那樣的幹部,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是非常多的,即使在當下的時代,那種瞞上欺下的幹部依舊存在,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對這樣的幹部,總理警告,「再這樣下去,這個主任該換換了!」民主生活會上,張二廷向在公共食堂多吃多佔的幹部「開炮」,起初沒有一個人承認,在老黨員、老公社主任的連連發問下,食堂會計首先承認了錯誤,並悔恨地在桌上磕頭。緊接著,違規違紀的幹部們便小雞啄米般噼裡啪啦在桌上磕頭,將原本嚴肅的民主生活嵌入了一絲滑稽喜劇的因子。然而,總理沒有欣喜,「侵佔公家的東西要如數退還,該處理的要嚴肅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總理和夫人之間相敬如賓的情感和革命戰友情誼在舉手投足之間、在言語之間、在眼神交流之間,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倍覺溫暖,演員的演技和二度創作也讓人拍手叫絕,我座位旁的兩位女同事連連說,「總理真慈善,鄧大姐真和藹!」在向總理致敬的同時,我也想向演員們致敬。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今天,單位組織觀看《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用意是現實而深刻的,我想我沒有必要去歸納到底有幾條幾點教育意義了。總之,這部電影我看了,還好看,心靈受到了教育和洗禮。還有,我想我要推薦給同為黨員的父親看看了,相信他會比我更喜歡。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800字
根據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要求,我處積極響應號召,組織支部黨員同志看了《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該片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周恩來總理在河北邯鄲伯延公社進行調研的故事。周總理在伯延公社的短短四個晝夜中,夜以繼日走村入戶,很多場景都十分感人。我處觀看電影的黨員同志都深受感動,紛紛表示電影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密切聯繫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為我們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提供了指導和榜樣。
周總理深入革命老區一線、了解最真實的農村生存狀態,掌握群眾真實意願,體現出了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風,是群眾路線的具體實踐,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在此過程中,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是要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來到伯延後,周總理說,不了解到真實情況是絕不離開的。周總理認真聽取意見,工作不走過場,不僅聽取幹部的報告,更深入群眾,與張二廷談話,與連弟奶奶話家常,與不參加大食堂的村民聊天,總理這種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風使得人們願意講真話,敢講真話。
二是要堅持親民為民的作風。在伯延的四天中,周總理下農田與社員一起插秧,坐在炕上聽連弟奶奶唱戲,是拉起郭百歲的手喊「老哥哥」,與老百姓一起吃稀粥,周總理的親民作風消除了群眾的心理距離,使得群眾願意對總理說出心裡話。只有做到親民為民,才能夠真正的夯實黨群、幹群之間的情感基礎。
三是要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周總理堅持和村民吃一樣的飯菜,了解到村民為了給他吃一頓面把自己壽材都賣了的事,主動掏錢把壽材又買了回來。這些細節都是總理樸實作風,嚴於律己的具體體現。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清正廉潔,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四是要堅持用於擔當的作風。面對農村的嚴峻形勢和群眾反映的問題,周總理不僅沒有迴避,反而主動自我批評說「我這個總理不稱職」。他將了解到的情況連夜撰寫成調研報告,並和毛主席徹夜通話商討對策。第二天一早,就宣布對部分政策進行調整,取消公共食堂,受到人們群眾的熱烈擁護。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講述的故事發生在52年前,但對於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機關幹部,我們要以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榜樣,牢記黨的宗旨,深入基層和群眾,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1000字
如果沒有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號召廣大黨員同志觀看《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或許我會與此影片失之交臂,而失去一次心靈受洗禮的機會。作為一名80後共產黨員,「集體食堂」這段歷史,我沒有經歷過,只是在我童年的時候聽奶奶說過當時社員們飢腸轆轆的慘狀,她經常告誡我要愛惜糧食,碗裡別留有飯粒,這看似普通的話卻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今天當我看到影片中光禿禿的樹枝、加了樹葉或野菜的稀糊糊、餓的浮腫而穿不下鞋子的村民…我再次體會到了這句話背後的故事。
1961年,中國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內憂外患的困難年代,周恩來總理在國家最困難時期帶著病去革命老區河北邯鄲武安伯延考察調研,在四個晝夜裡深入群眾,了解民情,當看到總理用公社喇叭宣布「毛主席說,辦不辦集體食堂,伯延人民自己說了算」,我不禁感慨萬千!
感慨於總理飽含真情,將群眾冷暖掛於心頭。總理與伯延群眾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很好的詮釋了「身入才能心近,心近方能生情」這句話。總理能夠對人民群眾的酸甜苦辣、安危冷暖感同身受,就是因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對人民群眾懷揣著一顆盡責之心、一顆感恩之心、一顆敬畏之心,時時刻刻將人民放在心裡。這或許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都要捫心自問:「我把人民群眾放哪了?」
感慨於一名黨的高級幹部善覓真知,沉身基層接地氣。總理問政於伯延人民群眾察到了得失,問需於伯延人民群眾明確了方向,問計於伯延人民群眾找到了良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基層天地寬,群眾是英雄」這句話。作為一名黨的高級幹部,尚且能接地氣、聽民意,而廣大的基層黨員幹部,就更應把群眾作為最好的老師,虛心向他們學習。
感概於共產黨人煉就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絕活。了解這段歷史的同志不難發現,周恩來總理在河北的調研只是當時中央領導進行調研的一個縮影,當時毛澤東同志在上海鄉下、朱德同志在河南鄉下、劉少奇同志在湖南老家…正是這樣一批一批的共產黨人煉就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絕活,才使中國發展到今天的模樣。廣大的年輕基層黨員幹部同志更是應將這種本領繼續發揚廣大。
現在正值集團上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一名黨員,也是大家庭中的一員,我也要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問題,虛心向同事們討教,認真聽取群眾的建議和意見,吸取大家的智慧,認真改正,真正地能在為集團的發展前進的道路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