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警示教育片《永遠在路上》觀後感
2023-08-10 13:28:46 1
《永遠在路上》多角度、多層面展現了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成果,震懾力度很大,教育意義很深。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20xx年反腐警示教育片《永遠在路上》觀後感一:
在落馬官員的懺悔中,不少都提及「思想發生了變化」源於「心理不平衡」。看到企業老闆住豪宅、開豪車,自己也開始追求物質、貪圖享樂。沒錢,就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來交易;享樂,就暗示甚至明示有求於自己的人來買單。正如周本順在專題片中的自陳:「我只看到了裡面的五光十色,沒有看到裡面的刀光劍影。」當初心蒙塵、當面對黨旗宣誓時的誓言被擱置、當矢志追求的信念被動搖,不少黨員幹部迷失在權錢交易的暗流中。
喝酒要喝年份茅臺、一頓飯4萬元吃得心安理得,為了出國享樂不惜搞出「陰陽單」糊弄……面對《永遠在路上》首次公開的落馬官員貪腐細節,人們在震驚的同時,也痛心於領導幹部作風不正對黨風政風乃至社會風氣的毒害。作風不是小事,它會上下傳染、左右影響。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領導幹部做的是壞榜樣,必然會向其所在的部門和單位傳遞出消極的信號。而下級的肆無忌憚反過來又增強了領導幹部的麻痺和僥倖心理,一方政治風氣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不斷惡化。
作風決定黨和群眾的距離。作風優良,離群眾的距離就近,作風一旦出問題,就面臨著脫離群眾的危險。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持之以恆抓作風,緊盯節點全年不息,落實落細全程不松,正是為了抓住防治腐敗的這個關鍵切口,純潔隊伍、守護初心。
不忘初心,才能繼續前進。對共產黨人來說,要永葆奮鬥精神和赤子之心,就必須傳承密切聯繫群眾、求真務實、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人生都是現場直播,沒有辦法重來。」「李春城們」的悲劇,希望少一些重演。
20xx年反腐警示教育片《永遠在路上》觀後感二:
這些落馬官員中,既有蘇榮、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這樣位高權重的高官貪腐,也有一些司局長、處長、鎮長乃至村支書、村主任之類的小官巨貪。在國家發改委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的家中,辦案人員僅現金就搜出2億多元人民幣。西安市一個社區原居委會主任於凡單筆受賄就達5000萬元,涉案金額高達1.2億元。江西省鄱陽縣財政局經濟建設股原股長李華波,和兩名同夥利用職務便利侵吞公款9400萬元,相當於該縣年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官員腐敗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門。專題片中,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譚棲偉講述了什麼是「坨坨錢」,天津市原公安局局長武長順公然為自己修建「王府」,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老子辦事、兒子收錢」,北京市委原副書記呂錫文身邊聚集著三大圈子:網球圈子、養生圈子、品酒圈子。
不管貪腐形式多奇葩,其本質都是權力尋租。讓這些貪官現身說法,再一次警示黨員幹部抱著僥倖心理搞腐敗沒有好下場,同時也提醒有關部門對官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約束機制面臨著更大挑戰。
中共十八大以來「打虎拍蠅」,從小貪到巨腐,從國內到國外,有關部門以頑強的決心從海內外追逃各種貪官。20xx年以來,中國從70餘個國家和地區追回外逃人員2100餘人,追回贓款逾72億元人民幣。百名紅色通緝令上的涉貪官員已有33人歸案。這是堵住腐敗官員最後一絲僥倖的重要通道。
有腐必懲,有貪必肅。專題片已經落幕,但反腐仍然在路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機制尚未形成。正如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所說,如何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在黨風廉政建設裡仍是一個重大命題。
20xx年反腐警示教育片《永遠在路上》觀後感三:
近日,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大型反腐警示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播出,思南縣廣大幹部群眾利用電視、網絡、手機及現代遠程教育系統等平臺,收看了專題片。
觀看專題片,大家紛紛表示,這是一部高質量的反腐警示專題片,從片中能鮮明感受到,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得到發揮,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將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築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