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觀後感400字
2023-08-09 23:49:18 4
【第一篇】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教學、生活過程中對學生可以說是充滿了愛心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最近我卻從側面了解到部分學生對我的管理不太滿意,給我增加了不少煩惱。
剛一看到《班主任兵法》一書的名字,我有了一個疑問,兵法一般都是具有嚴謹縝密的邏輯結構、深邃遠瞻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的知識內容的用來指揮千軍萬馬縱橫馳騁、攻城略地的書籍,怎麼會和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扯上聯繫的呢?不過隨即我就有了要認真學習下這本書的決定,因為既然兵法和班主任聯繫在一起了,那麼它是不是能夠教會我一方法,以期解決學生對我不太滿意的現象以及由此給我帶來了苦惱呢。
通過閱讀書本自序部分的內容,我得知作者是在大學畢業後的頭一年開始擔任班主任的,中間也有過失敗的工作經歷,但通過他的反思、總結,加上不斷地學習鑽研,終於領會到教學工作中與學生相處的方式方法,並且在此基礎上創作出該書的。也正是由於該書的內容是建立在作者實際工作經歷的基礎上的,所以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借鑑、操作性也很強,也很值得我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學習、反思。
在總結自己為什麼怎麼也不喜歡班級中兩個成績非常好的學生時,作者寫道:「……反而是那些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沒少挨老師批評,和教師的感情卻十分深厚。他們知道自己表現不好,長大之後為自己以前的過錯而深感不安,他們是真的感激老師,因此畢業之後也能時常記得回母校看望老師。那些成績好的學生,甭提他們畢業之後還能回來看你。」作為教師、班主任的我,並沒有已經畢業的學生,所以不知道我的學生畢業以後會不會也是按照現在成績的好壞情況判斷他們會不會回來看我,不過大概也有這種可能吧,畢竟我的一個學生因參軍而離開了學校,現在隔一段時間就會打電話給我說一下他的情況,而他在學校時沒少被我批評、處理。但不管怎樣,我還是會用我的愛心來面對每一位學生。
「找學生談話是十分慎重的事情,每次談話之前,都要仔細設計談話的策略,尋找切入點,預想學生可能的反應,準備好幾種應對情況。這樣想幾次,心中有底之後,再把學生找來。」現在的學生接觸事物的途徑比我們在學校讀書時多太多了,他們對各種各樣的信息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在處理相關的問題時只有預先設想到各種可能的情況,才可能有條不紊的給出相應的解答而不至於手忙腳亂。
在《點石成金》一篇中,「原本以為重罰是一件利器,但是事與願違」,面對「短短幾個星期,就有將近一打的學生受到處分」的情況,為了防止「學生被處分的多了,逆反情緒會加重,被處分的學生可能會破罐子破摔」的情況,通過苦苦思索,想出了創造性的成立「志願者服務隊」,使被懲罰過的學生有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們看到新的希望,放下了思想包袱,可以以健康的心態進行以後的學習生活。
書中的其他各種策略也都給出了我們應對學生的方法,但如果誤以為這樣就是為了對付學生那也就不正確了,因為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在這裡,我只能對看到這本書的學生們說,看一本書不能光看書名,要看內容,老師還是愛你們的,使用謀略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你們,在工作中少犯錯誤,使你們更好地成長。」
是啊,作為一名教師,一名班主任,我們心中最大的願望不就是讓學生更好地成人、成才嗎?為了這樣一個最終目的,我們也就必須懷著愛心積極尋求有效的方法,我相信,通過對學習借鑑《班主任兵法》一書中各種善意的策略,尤其是書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我一定能很好地掌握教學工作以及與學生相處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第二篇】
為了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李鎮西的《這樣當好班主任》視頻,看完之後,受益匪淺。
李老師首先講的就是創建良好的第一印象。我們很多老師往往以為第一印象就是發生在開學第一課,他則不然,暑假當中就給即將踏入這個班級的孩子發去一封信並附上禮物,在信裡描繪班級的美好未來,禮物是一句話或一本書,使得孩子在暑假裡就盼望著開學,就盼望著見到這位尚未謀面卻已相識的老師,為開學後班級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和感情基礎。
開學後,李老師組織開學調查,調查一般為三個問題:1、在你以前的老師中,有哪些老師的什麼優點是值得李老師學習的?2、你對這個新的班集體有什麼想法和建議,你希望李老師怎樣帶班?3、你有什麼特長或愛好,可以為班級貢獻力量?
第一個問題,我想李老師是想更快的讓學生接受自己,了解他們心中對老師的評價標準,從而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打下基礎。第二個問題,無疑是讓學生儘快的產生「主人翁意識」,對班級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第三個問題,我想是給學生施展才華的機會,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能夠為集體做貢獻的。
其次,李老師談到班幹部的培養,他尤其強調班幹部要由學生選舉產生。剛開學時大家不熟悉,可以先建立一個臨時班委,一個月後進行大選,其中,班主任不參與投票,是為了讓學生意識到是自己選出的班幹部。班委會成員的任期最長一個學期,要讓每一個人都能當一次班幹。李老師在這一部分提到一定要讓班幹有服務意識,班幹不是只向班主任負責,應該是更多的服務於同學,評價標準就是同學有困難的時候是不是想到你這個班幹?另外,能否主動開展工作,具有主人意識,並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也是評價班幹的重要標準,但服務意識是首位的。
第三個方面,是確立集體的奮鬥目標。李老師所講的這個奮鬥目標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不光光是學習方面,還包括體育、衛生、紀律等,不光光是班集體的,還包括小組的,乃至個人的,不光光是學期目標,還有每個月的目標,每個周的目標。這就像一個美好的藍圖,當師生共同繪製好這幅藍圖後,就有了共同的奮鬥目標,就有了理想,就有了前進的內驅力。
第四個方面,也是李老師重點談的,就是「走進學生的心靈」,可這一點,貴在堅持,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就像之前搞得走訪活動,只流於形式,一點作用都沒有。家訪活動流產了,那就只能在學校裡下功夫了。
這一方面,李鎮西老師說要做學生最信任的人。每一個老師,應該問問自己,學生信任你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還怎麼去教育學生呢?作為一個班主任,最感動的時刻,應該是孩子煩悶了,委屈了,疑惑了,首先就想到找你來訴說,這就是教育的開始了,否則談不上教育。李老師說,為了取得學生的信任,一定要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這裡他提到了與學生談話的技巧,我覺得很受用。比如他說要學會傾聽,就是一個極其值得思考的建議,我自己在與學生談話中更多的是說,而不是聽,不懂得怎樣引導學生去說,在遇到學生牴觸的時候,有時沉不住氣,這是我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李老師還說,與學生溝通要善於化批評為表揚,要批評,一定要先表揚,再逐步進入批評。這就是一種教育的藝術了,目前的我還達不到,需要學習與積累。
且聽且學習著。
【第三篇】
觀看了《任小艾班主任專題講座》後,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她這樣的一些起話:「教師,要走到學生的心靈裡面去。」;「教師,要成為一個有所準備的人!有所準備的人是個什麼人哪?是個有心人。這個有心就在於,你不僅僅要苦幹,還要在苦幹中學習一些巧幹的技巧。你不僅苦幹了巧幹了,你還能夠懂得一點反思!在反思過程中認識自我。你不僅能反思和認識自我了,你還能夠積累和總結!不斷地積累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不斷地總結自己所做的事情。你能夠積累和總結了你還要不斷地創新!你在學習別人的東西的過程中,必須有自我的東西。你能夠不斷地學習和創新了,你還能夠不斷地升華和提煉!把自己所創新的東西能提煉到一定的高度,你就成了一個卓而不群的人。」
通過聽講座,任老師對於「走到學生的心靈裡去」進行了一番討論。雖然,我也知道,作為老師,要作為一名好的老師,就是要與學生的心靈發生共鳴。知道雖然知道,但是在平時做的時候,總是感覺到有點小阻礙,而找不到原因所在。聽了任老師講座之後,我有一種突然開竅的感覺。以前,總是將走進學生的心靈認為是一種很重要,很神聖的事情,要花大的力量,要從重要的地方著手。但是現在我知道了,其實走進學生的心靈,只要處處從小事做起就可以了。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和藹可親並不是做作的,而是由心而發的,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從學生的方面來考慮問題。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做任何事之前要想一想:如果我是學生,老師這樣對,我會有什麼感覺,我會高興嗎?只要這樣想了以後,走進學生的心靈就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
「教師要成為一個有準備的人。」這句話也是深深的打動了我。有準備的人,這說明了教師的責任。教師要多廣泛的閱讀,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養,如果說我們想要給學生一杯水,那麼我們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從哪裡來的呢?這就需要教師自己在平時不斷的學習與積累,只有當自己有一桶水裡,也就是做好了準備時,我們才能給一杯水,一杯好水,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