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星爾雅說明書(為爾雅寫下最佳)
2023-08-07 04:27:01
超星爾雅說明書?作者:陳靜《爾雅》是我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詞語的著作,有人稱其為我國古代最早的詞典關於它的作者及成書時間,學界說法不一,多認為它是由戰國至西漢之間的學者累積編寫而成,並非一時一人之作現今流傳的《爾雅》共19篇,最後7篇為:《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分門別類地記載了大量動植物知識,初步形成了「草木蟲魚鳥獸」的古代動植物分類體系,是後人學習和研究動植物的重要典籍,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超星爾雅說明書?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超星爾雅說明書
作者:陳靜
《爾雅》是我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詞語的著作,有人稱其為我國古代最早的詞典。關於它的作者及成書時間,學界說法不一,多認為它是由戰國至西漢之間的學者累積編寫而成,並非一時一人之作。現今流傳的《爾雅》共19篇,最後7篇為:《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分門別類地記載了大量動植物知識,初步形成了「草木蟲魚鳥獸」的古代動植物分類體系,是後人學習和研究動植物的重要典籍。
由於《爾雅》成書較早,文字古樸,不少內容在漢代時就幾乎無人能懂。根據史料記載,東漢時,漢光武帝在雲臺宴請百官,有人獻上了一隻有豹紋的老鼠。光武帝問是否有人知道這是什麼,大家都無法回答,只有竇攸說,這是鼮鼠。光武帝問竇攸依據是什麼?竇攸回答說:「見《爾雅》。」光武帝就讓人翻閱《爾雅》來驗證,發現果然如竇攸所言,於是就獎賞他百匹絹,並下令讓公卿子弟跟隨竇攸學習《爾雅》。
《爾雅》之學在這之後逐漸興起,為了讓人更容易讀懂,很多人為《爾雅》做過注釋,比如東漢的劉歆、樊光、李巡以及三國時期的孫炎等人。但這些注釋有所省略遺漏,並不詳細具體,而且多有謬誤。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學習《爾雅》,晉朝時,有一位學者為《爾雅》重新做了注釋,他就是郭璞。
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他博學多才,擅長文學,所寫詞賦被譽為「中興之冠」;他對陰陽術數、曆法算學,也無所不通;同時,他還為不少古籍做過註解,這些古籍包括《爾雅》《三蒼》《方言》《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等。郭璞從小就對《爾雅》感興趣,他認為學習《爾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所以在研究和註解《爾雅》18年之後,他「綴集異聞,會粹舊說,考方國之語,採謠俗之志」,重新收集各種見聞,匯集舊的說法,考查全國的語言,採集歌謠俗語,並借鑑樊光、孫炎等人的舊注,對《爾雅》作了新的註解。
為了使人們更容易認識、了解《爾雅》中的動植物,郭璞用了不少辦法。首先他以當時「活」的語言來解釋古老的動植物名稱,這些語言有的是晉代通行的,例如,《爾雅·釋草》云:「莪,蘿」,郭璞注曰:「今莪蒿也。亦曰廩蒿。」《爾雅·釋蟲》:「蟋蟀,蛩。」郭璞註:「今促織也。亦名青蛚。」有的是當時各地的方言,特別是江東地區,雖然郭璞是山西人,但其後來因戰亂在江東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對那一帶的方言比較熟悉,所以常引用其來注釋。例如,《爾雅·釋草》:「葴,寒漿。」郭璞注曰:「今酸棗草。江東呼曰苦葴。」又如《爾雅·釋鳥》:「鳲鳩,鴶鵴。」郭璞注曰:「今之布穀也。江東呼為獲谷。」這樣一來,不僅將古老的動植物和當時為人所知的動植物聯繫起來,也消除了人們因同種動植物由於地區方言不同而稱呼不同所產生的困惑,使時人讀之清晰明了。
其次,郭璞採用了描寫的方式來對《爾雅》中的大量動植物進行註解。他憑藉自己豐富的動植物知識和實際經驗,對多種動物或植物的形態、特徵或生態進行了描寫。例如《爾雅·釋草》:「藬,牛蘈。」郭璞注曰:「今江東呼草為牛蘈者,高尺餘許。方莖,葉長而銳,有穗。穗間有華,華紫縹色,可淋以為飲。」對牛蘈的高度、葉子、花色等都進行了描寫,即使沒見過牛蘈的人讀了也能大概想像出它的樣子,並憑此對其進行辨認。又如《爾雅·釋蟲》:「熒火,即炤。」郭璞注曰:「夜飛,腹下有火。」形象而清晰地描述了螢火蟲的特徵以及習性。
再者,郭璞在注釋的過程中引用不少例證,使所注釋的動植物更加形象、鮮活、可信。這些例證一般來自常見的傳世經典,例如,《爾雅·釋木》:「遵,羊棗。」郭璞注曰:「實小而員,紫黑色,今俗呼之為羊矢棗。《孟子》曰:曾晳嗜羊棗。」引用了《孟子》中由於父親曾晳喜歡吃羊棗,兒子曾參因孝順至極,在父親去世之後也不忍心吃羊棗的典故,讓人印象深刻。又如《爾雅·釋鳥》:「雎鳩,王雎。」郭璞注曰:「雕類。今江東呼之為鶚,好在江渚山邊食魚。《毛詩》傳曰:鳥摯而有別。」這使人很容易就將雎鳩、鶚和《毛詩》聯繫起來,在典籍中的動物也變得鮮活起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時人更容易理解,加上郭璞在注釋中引用的大多是《詩經》《尚書》《孟子》等今人也熟悉的傳世經典,所以今人看了也不會有生疏之感。
此外,郭璞還作有《爾雅音》和《爾雅圖》,前者有助於了解音義,後者為理解文字提供了形象的資料。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爾雅圖》有十卷,《爾雅音》有兩卷,但可惜的是這兩部書後來亡佚了。我們現在只能通過清嘉慶六年(1801年)影宋繪圖重摹的刊本或者相關的引文了解它們的部分內容。
通過郭璞的努力,難懂的《爾雅》逐漸被更多人讀懂,相關的動植物知識也為後世學者所吸收、引用。比如宋代唐慎微在撰寫《證類本草》一書時,就大量引用了郭璞《爾雅注》的觀點,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是以《證類本草》為基礎創作而成。
當然,辨析《爾雅》中記載的動植物,有效地積累了當時的動植物信息,為我國古代博物學開創了路徑,只是郭璞《爾雅注》的部分貢獻。《爾雅注》還體現了郭璞在語言訓詁、古籍整理以及治學態度等方面皆有超越時人的地方。
(作者系濟南中華文化學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講師)
來源: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