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教育片《周恩來的家風家規》觀後感
2023-08-07 19:26:55 3
導語:該片通過一個個飽含深情的回憶、一段段珍貴的歷史片段和細節,再現了周恩來同志講嚴求實、嚴實相濟的優良作風和高尚情懷。下面是yjbys作文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周恩來的家風家規觀後感_第1篇:
「總理是國家的,不是我們家的。」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侄女周秉宜4日作客南開大學「公能講壇」,回憶周總理的生活點滴,講述「西花廳的家風與家規」。「伯父和伯母不僅嚴於律己,對親屬們也嚴格要求,這使周家樹立起了良好的家風。」
周秉宜是周恩來胞弟周恩壽的三女兒,1949到1968年期間,在中南海與周恩來、鄧穎超一起生活,從小受到他們的言傳身教。一直從事周恩來思想研究工作,有著較高的學術造詣。現為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研究會常務理事、南開大學周恩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伯父不讓我父親擔任什麼官職。所以,父親一直就是內務部的一名普通幹部。」周秉宜說,北京解放以後,周恩來就把三弟一家接到北京,原因有二:其一,周恩來的母親臨終前囑咐他一定盡長兄職責,照顧好兩個弟弟;其二,擔心弟弟在天津受到特殊照顧,破壞黨的紀律。「一些領導有意提拔我父親,也都被伯父拒絕了。」
在周秉宜的記憶裡,周恩來工作起來一直沒日沒夜,晚上經常工作到凌晨五、六點,每天只睡不到6個小時。「一到晚上工作,伯母就特別不放心,就怕他坐進辦公室裡好幾個小時不出來。」周秉宜說,周恩來工作起來是不允許打擾的,別人勸他休息,他總是「拖延」。
後來,鄧穎超想了個辦法,她有意讓小孩子進去把周總理拉出來,「強迫」他休息。「如果是兒童,他是不太拒絕的。因此,我那時候比較多的任務是拉他出來去散步。」周秉宜說。
西花廳是總理辦公的場所,孩子們在西花廳生活也有「三大紀律」:保持絕對安靜;周恩來和秘書們的辦公室不能進,不能享有領導幹部子女特殊待遇;不該看的不看,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
作為總理的侄女,周秉宜從來就享受不到所謂的領導幹部子女「特殊待遇」。她回憶,某年夏天,總理在西花廳接待蘇聯外賓。國務院招待科的工作人員就準備了一桶冰淇淋,用以招待外賓。工作人員看見兩個小孩兒在,就給周秉宜他們一人盛了一小碗。「很快我伯母就知道了,她把那位工作人員嚴厲地批評了一通。以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我們再也沒吃過那麼好吃的冰淇淋了。」周秉宜說。
周恩來總理還規定,家裡的小孩子上了小學就不能再在西花廳吃飯了,必須去吃大食堂。周秉宜記得,上小學的那年九月,總理的衛士長發給她一個搪瓷缸、一把勺子,給了她兩毛錢,讓她和哥哥一起到國務院第三大食堂打飯吃。從那以後,除了老家來了親戚外,無論颳風下雨都是如此。
雖然是周總理家的孩子,周秉宜卻不被允許隨便到其他領導家串門、玩耍,就連西花廳的工作人員家也不行。「伯母不允許我們去打擾別人,給人家帶來麻煩。」周秉宜說,小學畢業那年,鄧小平的女兒鄧楠熱情邀請周秉宜去家裡玩。在「請示」了伯母后,按照伯母要求,到中南海大門外,通過警衛通報,請鄧楠出門接到家裡。
「其實,是可以從裡面穿過去的,而且警衛都認識我們這些孩子。可是伯母就是不允許搞特殊,嚴格按照出入規定來辦。」周秉宜談及往事一件件,處處透出「家風正」、「家規嚴」。
周秉宜還一直記得總理曾在一次家庭會議上的表態:「你們不是我的子女。如果是,我會要求得更嚴格。」
「伯父伯母為什麼那麼嚴格地要求我們?他們就是想讓我們明白,總理是國家的總理,不是周家的總理,是為大家服務的。」周秉宜表示,因為總理的言傳身教,自己無論什麼時候都提醒自己是個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周恩來的家風家規觀後感_第2篇:
1968年,周恩來的一個侄女赴內蒙古插隊,由於表現好,經當地群眾推薦,應徵參軍。周恩來得知後說:「你參軍雖然符合手續,但內蒙古那麼多人,專挑上了你,還不是看在我們的面子上?我們不能搞特殊化,一點也不能搞。」周恩來還專門給相關同志提出:「你們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這個侄女最終脫下軍裝,返回內蒙古草原插隊勞動。臨行時,周恩來說,我自己沒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這一條路。
事實上,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因不少故鄉親友要謀求一官半職,周恩來曾專門召集家庭會議,定下「十條家規」:一、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二、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夥食費;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許請客送禮;六、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七、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八、生活要艱苦樸素;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來是國家總理,管理著一個「大家」,他始終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勤務員,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從自己家裡做起,決不讓親屬之事影響「大家」。周恩來的十條家規,不僅是對親屬的嚴格要求,更是培養幹部家風的極好教材。它像一面鏡子,告誡我們如何掌好權、用好權,如何過好權力關、親情關。
更多熱門文章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