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書信600字
2023-08-07 01:56:49 1
朱子是宋代新儒學的集大成者,宋明理學的最高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書信600字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書信600字一:
在朱子學說中,《朱子家訓》同樣影響甚廣。說起《朱子家訓》,不少人會想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等名訓。事實上,這並不是《朱子家訓》,而是明末清初著名哲學家朱伯廬的《治家格言》。
朱傑人指出,兩者互為羽翼,朱伯廬的《治家格言》是對《朱子家訓》的闡發與延伸,把哲理形象化了。如果把《朱子家訓》比作綱,那麼《治家格言》就是目。
《朱文公家訓》又稱《朱子家訓》,原來收在朱氏家譜中,是朱子訓誡家族子弟的私家文件,只是家族內部用的,並不對外。「世界朱子聯合會成立以後,我們認為《朱子家訓》是一個寶貝,應該讓更多人了解它,所以就把《朱子家訓》公之於世,並利用各種場合進行宣傳,現在已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朱傑人說。
朱傑人認為,《朱子家訓》僅有317個字,卻道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底線。這是朱子運用語言表達思想的高妙之處,也是《朱子家訓》可以在汗牛充棟的「家訓」著述中卓爾不群的原因所在。
在朱傑人看來,《朱子家訓》雖產生於800多年前,但仍具有時代意義和普遍意義的人倫觀、修養觀、道德觀、社會觀、價值觀,這是中華民族貢獻給全人類的普世價值。比如,《朱子家訓》對於馬來西亞華人乃至整個馬來西亞民族都具有現實意義。2010年,馬來西亞吉隆坡建造一個園林叫孝恩園,園內建有刻著中英文《朱子家訓》的大理石石碑,當年還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禮。
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是優秀的「大學」教材,但當時兒童並沒有令人滿意的教材。因此,朱子在晚年花費大量的精力,將孔子、孟子的家訓收集起來並進行改造,重新寫成《小學》,用通俗的語言把傳統家訓中最根本的思想提升到哲學的高度,並以精煉的語言表達。這就使家訓擺脫了複雜而言不及義的弊端,使「訓」的意思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朱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如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陳來指出,要把朱子學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踐行、培育結合起來,使中華文化、朱子文化成為涵養社會價值和個人美德的源泉與基礎。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書信600字二: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晦翁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朱子文化不時地煥發出智慧的光輝和遠見的卓識。
福建朱氏後裔順應潮流組建社團,加強朱氏成員聯誼、溝通,凝聚人心,匯集力量,在社會、單位、鄉村、鄰裡之間,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朱子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為更好地傳承弘揚朱子文化,經座談會討論,現倡議如下:
(一)發揮朱氏宗親社團組織優勢,廣泛開展聯誼、溝通和合作,搭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朱子文化的工作平臺,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建立朱氏宗親社團聯繫會議制度,由各地(市)朱氏會輪流主持,每年定期開展1-2次交流活動,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促進,進一步加強世界朱氏裔孫的聯絡、溝通和交流,
(二)秉承朱子「崇文重教,明理誠信,人格修養」的品德,率先垂範,在家庭、社會、單位、鄉村、鄰裡之間,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提高個人品德修養,公民道德素質;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引領時代新風尚;遵循朱子「忠孝廉節」的教誨,踐行「文公家訓」。
(三)在現有宗祠、廟堂文化活動中,探索「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途徑;關心朱子文化研究工作,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引導作用;關注《朱子文化》雜誌的編輯出版和發行,宣傳並擴大閱讀群體,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道德建設中的地位;積極參與並支持海峽兩岸「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發揮福建「道南理窟」、「海濱鄒魯」的歷史文化優勢;搭建「海洋尋根」、「書院之旅」平臺,加強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活動。
(四)文化遺址遺蹟具有觀賞性,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感觀追溯歷史,涵養文化底蘊,提高文化自信與自覺。閩北是朱子的故裡,朱子文化的搖籃,現今尚存的朱子文化遺址,需要朱氏裔孫們的共同努力、保護和修復,讓朱子文化的遺址遺蹟,發揮應有的歷史地位。
讓我們精誠團結,凝心聚力,促進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書信600字三:
近代東亞教育、科學的發展,曾借用朱子學的格物致知觀念接引西方近代科學,是朱子學觀念在中國學術近代化發生積極作用的一個例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朱子學的格物論有益於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外,還應看到朱子學的格物致知思想更近於晚近受到大家重視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因為朱子的格物說的確不是朝向某些專業的科學研究,而是重在培養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習者的人文精神、道德理解、多元眼界和寬闊胸懷。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則是關於經典文本學習的課程,經典的意義在於經典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在歷史篩選過程中經歷選擇而積累下來的精華,對經典的不斷學習與發展是文明的傳承的重要途徑,這正是朱子所始終重視的一點。由此可見,對於當代的通識教育來說,朱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外最重要的思想資源。
在朱子的四書著作中,對《大學》的研究和闡發,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集中地表達了朱子的儒學思想,《大學》固然著眼於成年讀書人的修身,但也關注社會風俗的改善。如其《大學章句序》的最後一句:「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雲。」在此序文中朱子明白表達出,不僅學校教育著眼於全民,所謂「當世之人無不學」;而且即使是大學,也並非只與君子精英有關,強調大學之教不僅與「學者修己治人」有關,也與「國家化民成俗」有關;不僅與「治隆於上」有關,也與「俗美於下」有關。因為就教育和學習的內容而言,儒家的學校教育與佛教不同,對士大夫來說是「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對普通民眾而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所以,其教育的結果,「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學習者經過學習,不會脫離人倫日用,而能夠更加理解自己的性分和職分,在其本職位置上盡其分盡其倫盡其職、盡其力盡其心盡其性。每個人都在其社會職位上盡其力,國家自然就得化民成俗之效了。「性分」指個人命定的社會地位和活動限度,「職分」是指對所處社會地位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性分的概念本出自玄學,朱子則由此闡明儒家教育具有積極的社會功能,即使人安其性分,盡其職分,移風易俗,指出化民正俗的重要性。朱子一生的小學蒙學著作也很多,是對傳統蒙學教育貢獻最大的人,他的著作如《童蒙須知》《小學》《增損呂氏鄉約》等,流行甚廣,對儒學價值的大眾化、通俗化,對培養少年兒童,養成德性,起了積極的作用。今天應當重視朱子這方面的貢獻,在福建可使朱子的這些著作與目前流行的《弟子規》一起,古為今用,在道德教育中起其應有的作用。朱子的家禮、家訓也不僅對朱子一家或朱姓人家有意義,南宋以來對社會風俗、化正人心都起了重要作用。今天我們要把朱子學的這些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踐行、培育結合起來,使中華文化、朱子文化成為涵養社會價值和個人美德的源泉與基礎。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