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觀後感
2023-08-09 16:13:19 6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十一集說的是1977年文革後的第一次高考,主人公是田源和夏建國。高考決定命運。一點不假,算起來我是第六期參加的高考,是1982年,主人公已經畢業參加工作啦。高考決定命運。那時四年的教育後可以參加全國統一分配,按學校來決定,教育部直屬的是全國範圍分配,首先是北京各部委國家機關和後來才有的大的公司,其次回到所在省的也都是在省會城市。比如我是吉林大學法律系國際法專業,1986年7月,幾個同班同學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班,有幾個分到了北京,我也在其中。還有基本上回到了所在省。國際法這個專業比較特殊,面窄,甚至很多人不了解其所用。同屆其他三個班是法學專業,除進京的極個別同學外,一股腦地分到省市法院和檢察院機關。
看到田源的作文因思想意識問題判為零分,夏建國作文滿分,想起我的英文老師陳權的故事,個頭偏高也可能是瘦弱的關係,其實也就七四的樣子,據說他參加了第一期高考,卷子都是用英文寫的,在長春轟動一時。原來他父親是老革命,是個商業廳的頭頭,所以陳老師16歲不到就當兵了,洛陽外國語學院畢業被派到中印邊境搞監聽,一幹就是8、9年。那英語底子了得。最後被吉林大學外語系錄取了。
高考決定命運。要是考取本省內的院校,分配基本上就是省會和市縣了。父母在這一點上因為是過來人,所以智慧多些。一個能改變你甚至一個家族命運的是一個深棕色的牛皮紙口袋,要在深紅色圈出的格子裡填上志願。我差一點兒就栽在這個神秘口袋上。1982年7月的一天,我自己一個人就把志願填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父親暴跳如雷,口袋連同我填寫的志願一起打在我的頭上。母親急的直掉眼淚。我在如果志願沒有被錄取是否服從協調分配上選擇了不。要是命運到此結束的話,我會接父親的班,可能會跟在四哥春平的屁股後面,在三江平原上一座最大的精神病院裡工作,直到退休終老。父親讓三哥國平通過市教育局的郭靜明老師討回一個嶄新的「命運」口袋,以下就沒有我的事了。只看到那爺倆在那張熟悉的黑龍江日報整版地找來看去,那個學校什麼專業招收幾個人,還振振有詞,三哥見多識廣說得多,父親直麼點頭。吉林大學法律系國際法專業在黑龍江只招4人,我9月1日坐上佳木斯直達長春的火車去報到上學了。
恩人是我的父母,還有我的哥哥們,還有郭老師。父親的老兒子圓了大學夢,著實讓一生看重教育的父母親歡喜了很長一段時間。
【篇二】仿佛青春逆轉,宛若時光倒流。看完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講述恢復高考的故事,百感交集,五味雜陳:當年的幼稚與困惑、汗水與淚珠、憂愁與哀痛、欣喜與驚奇、激動與振奮、理想與豪情,真是浮想聯翩,心潮難平!
1966年初夏,我即將從葉劍英元帥的母校——廣東省梅縣東山中學高中畢業,豈料「文革」狂飆突起,高考被迫取消。此後,我便像這部電視劇中的田源、建國、建紅、金鎖等人那樣,打起背包,上山下鄉,「紮根農村」「戰天鬥地」,誠謂歷經坎坷,受盡磨難。
猶如久旱逢甘露,恰似隆冬響春雷。在復出政壇的鄧小平堅強有力的策劃、支持和領導之下,1977年底,終於恢復高考招生制度,我也得以考上大學,中年圓夢,倍覺珍惜。在高校,我學習的主要課程和研究方向就是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並深刻體會到只有這一理論,才能正確指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恢復高考招生壯舉不僅是眾多中學「老三屆」學生、社會知識青年、應屆高中畢業生的「嘉年華會」,而且是決策實行改革開放的「突破口」、一場艱巨而複雜的「前哨戰」,堪與往昔廣大青少年「參加兒童團」「跨過鴨綠江」或「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等歷史性事件相媲美。其時,中國剛剛擺脫十年浩劫,仍然迷茫、徘徊在「向何處去」的十字路口,積重難返,百廢待興。鄧小平則自告奮勇地擔任「後勤部長」,運籌帷幄,高瞻遠矚,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毅然批判兩個「凡是」、兩個「估計」「知識越多越反動」和「讀書無用論」等言論的悖謬與荒誕;事無巨細,力求親躬,譬如密切關注轉變招生方法、擬訂報考條件、組織臨場考試,乃至關注各地考生具體表現,令人感動佩服;特別是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響亮口號,迄今為止,依然振聾發聵,擲地有聲。
該劇顯著特點在於:一是「大事不虛,細節不拘」,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還原時代背景,釐清脈絡關係,反映重大事件,臧否歷史人物;與此同時,通過巧妙構思許多鮮為人知、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恰當裁剪,豐富內涵。二是「時空交錯,緊接地氣」,既深入展示鄧小平如何作出重大決策的過程,又緊密結合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遭遇,塑造一位不是「拔高」「神化」,而是和藹可親的「偉人」兼「平民」領袖形象,產生異常強烈的藝術效果。斯人已逝,偉業長存。如今,實踐雄辯證明:恢復高考,選拔人才,堅持不懈地開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嶄新局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展望前程,全面深化改革的進軍號角已經吹響,我們要牢記鄧小平的諄諄教誨,不斷解放思想,執著追求夢想,腳踏實地奮鬥,努力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