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築夢中國》第一集觀後感

2023-08-09 14:26:08

  《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用大量的實物和圖片生動詮釋了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的歷史徵程。在參觀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向世界宣示了中國夢。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貫穿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主題,既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夙願,也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

  南京靜海寺是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下西洋之功而建的。名字取意四海平靜,天下太平。然而,四百多年後,這座昭彰鄭和海上赫赫功績的所在,卻見證了海上而來的屈辱。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兩年後的1842年,清王朝代表被迫和英國侵略者在這裡議定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啟了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被列強侵略與壓迫的屈辱歷史。也是從那時起,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兒女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

  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將我們帶回到歷史時空之中,去感知一個民族的復興軌跡。

  從十九世紀初開始,無法用合法貿易打開中國市場的英國商人,開始了非法的鴉片貿易。短短三四十年間,中西貿易的天平迅速逆轉,鴉片戰爭前四十年間,英國運入中國的鴉片大約有四十萬箱,從中國掠走三億至四億銀元,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末,鴉片流毒之深,讓林則徐發出了「幾無可籌之餉,且無可用之兵」的哀嘆。

  1839年6月,虎門外灘上的濃煙,飄蕩二十三天。欽差大臣林則徐將收繳而來的近兩萬箱鴉片銷毀,史稱虎門銷煙。一年之後,珠江口外的海面上,出現了四十艘英國軍艦,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中的一尊大炮,是歷史的見證者。1841年2月26日,向虎門要塞發起總攻的英軍割斷攔江鎖鏈,攻佔幾座炮臺之後,全力向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所駐守的靖遠炮臺攻擊。從正午到深夜,年近六旬的關天培,堅守其職,拒絕後撤,最終與四百多名將士壯烈殉國。這只是長達兩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慘烈的一幕。

  曾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儘管擁有八十萬人的軍隊,面對著初來只有七千人,高峰時不過兩萬人的英軍,屢戰屢敗,喪權辱國。

  當戰事未開之時,即使是號稱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在戰前也樂觀地相信,沒有中國的茶葉大黃,外國人無以為生。當英軍只用了三個月自珠江口打到天津之時,直隸總督琦善告知道光皇帝,山海關一帶,本無存炮,只能從廢棄倉庫內揀出幾尊「前明之物」,「蒸洗備用」。戰前無備,戰中無奈,豈能不敗!

  面對著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了對國家出路的艱難探索。

  鴉片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主持虎門銷煙,並力主抗英的林則徐,被罷官發配新疆伊犁。他特意將自己組織編譯的《四洲志》交給了老朋友魏源。一年後,在四洲志基礎上擴編而成的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國圖志》完成。在書中,第一代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呼籲。然而,在那個時代,他的吶喊卻像一片樹葉飄落到大海,沒有引起統治階層的一絲漣漪。

  1850年,二十歲的愛新覺羅·奕詝登上皇位,他就是鹹豐皇帝。在文武大臣的萬歲聲中,清王朝腐敗日深,天災連年,民生維艱。鹹豐登基未滿一年,1851年年初,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鹹豐皇帝不會想到,終其一朝,他也沒能看到太平軍的滅亡。太平天國運動歷時十四年,影響波及十八省。其規模之大,發展之快,鬥爭威力之巨,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統治。

  就在金田起義爆發的同一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在倫敦海德公園為第一屆萬國工業博覽會剪彩。來自世界二十五個國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聚集在一起,欣賞著一萬多種工業進步的成果。當天晚上,四十二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道:「這是我們英國歷史上最隆重的日子,最美麗、最堂皇的日子。」當時,英國成為全球最強大最富裕的國家。與此同時,美國、法國、普魯士等國也奮起直追。

  圓明園,被譽為「萬園之園」。歷經一百五十年修建而成,薈萃了世界園林藝術的精華,卻在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三天三夜的大火。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焚毀了清王朝士大夫心頭虛幻的「上國尊嚴」,在中國人的記憶中烙上了深深的傷痕,也驚醒了更多的有識之士。

  內外交困之下,以1861年1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為起點,中國近代第一次由清王朝主導的自救開始了,史稱「洋務運動」。它繼承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自強」「求富」的主張。

  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以軍事工業為主的近代工業出現了。新式海陸軍開始籌建,新式學堂一一舉辦,留學生陸續外派,「洋務運動」一時風生水起。但這場自強求富運動終究沒有觸及腐朽的封建制度,二十餘年之後,清王朝的中興之夢終於在一場殊死的搏鬥中破滅了。

  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內保存著從海中打撈的北洋水師濟遠艦雙主炮,每座竟重達二十噸。這支清王朝洋務派舉全國之力打造,號稱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被視作是「洋務運動」的得意之作,曾寄託著國人禦敵海上的自強希望。可它最終留給歷史的,卻是無限的悲涼和憤恨。

  1894年9月17日,歷時五個小時的海戰之後,北洋水師損失慘重,日本取得黃海制海權。隨後,日本進攻中國遼東,並佔領大連、旅順等地。1895年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破產了。

  甲午戰爭當年秋天,二十八歲的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他擬訂的《興中會章程》中寫道:「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振興中華,孫中山第一個喊出了這樣的民族心聲。

  甲午戰爭一年後,曾留學英國的嚴復發表《救亡決論》,提出「如今中國,不變法則必亡」。為中國人敲響了變法圖存的警鐘。

  《馬關條約》籤署一年後,譚嗣同寫下了「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喊出了中國人的悲愴和憂憤。

  此時的世界,一個群雄逐鹿的帝國主義時代已經來臨。甲午戰爭進一步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和中國的貧弱無助,助長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覬覦之心。中國,面臨著隨時被帝國主義列強蠶食鯨吞、瓜分豆剖的危機。

  「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當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如籠中之鳥,牢中之囚;聽人驅使,聽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變。」這段痛徹心扉的話,來自康有為。力主變法的他認為,在所有的政體之中,只有君主立憲才是「救國之大經」,專制政體不能生存於當今世界是大勢所趨。

  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就要改變祖宗成法,學習西方的各種制度。按照這樣的邏輯,一場聲勢浩大的變法維新運動開始了。1898年,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上諭,宣布變法。改革行政機構,編制國家預算,發展工商業和交通採礦業等……但是僅僅一百零三天後,這些新政就因為觸動了清王朝統治集團的利益而被斷然制止。1898年那個煩悶的夏天,劊子手揮刀砍下了六顆愛國者的頭顱,也砍斷了人們試圖通過改良實現救國自強的幻想。

  二十世紀的帷幕拉開了,但它給中國帶來的卻是無盡的黑暗。

  1900年前後,中國爆發了反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義和團運動。為鎮壓義和團並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1900年,英、美、日、俄、法、德、意、奧組成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巍峨的紫禁城太和殿中,中國清王朝皇帝的龍椅,成了侵略者攝影留念的道具。各國軍隊在北京城劃區駐紮,要求所駐區域的所有中國人家必須懸掛佔領國國旗。一時間,中國的心臟插著的是八個國家的旗幟。戰後所籤訂的《辛丑條約》,使不平等條約體系完整化。中國,已經完全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儘管清王朝進行了最後的掙扎,不得已開始進行一系列所謂新政。但它在中國人民的心裡早就沒有了信用,這些新政也無法阻止革命火種的傳播。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仁人志士開始救亡圖存的新的努力。

  「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一篇篇檄文,在二十世紀初,喊出了新的時代主題。與其它探索不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認識到只有革命才是中國的出路。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發起成立中國同盟會,制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革命綱領。

  位於廣州市先烈路的一座墓園,這裡安眠著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犧牲的七十二位年輕的革命黨人。「夫男兒在世,若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奮鬥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這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聲洞在廣州起義前寫給父親的絕筆信。明知必敗、必死仍然起義,這是屬於一代人的青春之歌,也是屬於一個民族的精神之魂。

  恰如孫中山所言,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半年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不到三天,武漢三鎮光復。不到一個月,全國十三個省宣布獨立。八十三天後,中華民國成立。

  辛亥革命猶如一道閃電,劃破了暗夜中的長空。它是二十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它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政治社會變革。但由於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它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勢力支持下,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奪辛亥革命果實,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統治。

  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奮鬥,中國仍舊沒找到那條救國救民的道路。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歷史悲劇有力地證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農民是不可能推翻封建制度的;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辛亥革命成果的被竊取證明,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方案同樣是不能挽救中國的。

  長夜難明赤縣天,風雨如磐暗故園。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究竟在哪裡?那個帶領中國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先進力量,又將如何揭開歷史的新序幕呢?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