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27集(首度聚焦特赦題材)
2023-08-09 09:45:28 2
電視劇《特赦1959》現在正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該劇圍繞「特赦」這一主題,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對戰犯進行改造和特赦的歷史事件,再現1949年至1959年新中國成立第一個十年間的偉大建設成就。作為比較少見的改造國民黨戰犯改造題材,該劇一經播出便獲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豐收,觀眾和各路專家紛紛為之點讚。事實上,創作中創新總是最難的,每一個觀眾的贊點都是創作者夜以繼日攻下的難點。
圖說: 電視劇《特赦1959》劇照 官方圖
尊重歷史與戲劇創作
「首次聚焦戰犯改造特赦這一真實歷史,在電視螢屏上進行藝術化再現,應該說這部劇的創作政治性、政策性、藝術性和歷史感,要求都很高,駕馭難度很大,極具挑戰性。」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劉梅茹說。
首先,這是一部歷史相關的作品。劇中,準確地表現了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所制定的對待戰犯的一系列的政策,毛主席的每一次出場都在強調這個政策;1956年中央決定戰犯大集中,其中有影響的兩百多名戰犯高級將領如杜聿明、王耀武等,重點集中到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該劇也有表現;1959年特赦名單嚴格的核審批准程序……這些歷史事實,必須準確,也必須嚴肅,不容虛構。
圖說: 電視劇《特赦1959》劇照 官方圖
其次這也是一部電視劇,藝術作品不是紀錄片,劇中也用藝術的方式表現了一些歷史事件。比如戰犯到功德林集中,功德林管理所的管理人員對戰犯的軍事化管理,但是又具有人道主義的管理。「在管理過程當中,抗美援朝寫得很技巧,它沒有去表現戰場上怎麼打,是通過廣播報紙的訊息,讓戰犯們討論,最後請來陳賡大將做報告。」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偉國說,「同時劇中也藝術化的表現了歷史人物,如王耀武、杜聿明、康澤等等。」
圖說: 電視劇《特赦1959》劇照 官方圖
劇中當然也有虛構的故事,如戰犯蔡守元聽到了原來軍統頭目徐安舉說他是漢奸這場戲,對蔡守元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壓力,他得了精神病。以後怎麼治好他的精神病都是虛構的,但這個虛構不是捏造出來的,是根據蔡守元這個人物的心理情況有可能做這樣的事情,而進行的虛構。所以這種虛構是藝術的真,是鑑於歷史真實創造出來的藝術真實。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說,「思想改造就是表現他們的思想上的每一個微小變化,這部劇在細節上,讓它帶有了非常生動的觀賞性的東西。」
圖說:電視劇《特赦1959》劇照 官方圖
愛國主義能照進現實
作為國慶70周年獻禮劇,《特赦1959》用戲劇手法再現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戰犯接受十年思想改造並在國慶10周年得到特赦的故事。編劇趙琪說:「這部劇既符合歷史契機,又具有現實意義,是不忘初心的最好呈現。」
改造難,改造人的思想尤難。像王耀武、杜聿明、黃維這些人,身經百戰,閱人無數,城府很深,要改造他們,那真是難乎其難。但再難,也有法兒。正如劇中功德林管理所政委說的,他們再厲害,也被我們打敗了,說明我們比他們還厲害。這也傳遞出「在軍事上戰勝對手,在思想上徵服對手」的遠大目標。它代表著勝利者的氣魄,新生政權的自信和共產黨人的胸懷。
圖說: 電視劇《特赦1959》劇照 官方圖
「這樣的作品,它不僅僅在題材上是獨特的,更值得當下的年輕人去關注,正如海報裡面的八個字——君子赦過,強國宥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教授楊乘虎說,「從歷史的角度去看,1949-1959年的新中國一定不是強國,但是今天的人們願意更傾向於站在一個強國和君子的胸襟和包容度層面上,來回望當年新生的執政黨在那個年代高度的政治智慧。」
這部劇將愛國主義照進現實,讓觀眾開始去思考愛國愛人民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李京盛認為,「故事還應該有續集,這些人物出來後,怎麼融入社會,融入人民的。」(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