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古城牆遺址(隴西:秦隴鎖鑰)
2023-07-30 15:14:28 1
在古代,軍事家們有一個共識:欲保關中,先固隴右;欲保隴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古人以西為右,隴右便是隴山以西的區域,這裡一直是歷代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統御西北邊防的前沿地帶,唐初時突厥軍隊曾經突破隴西,逼近大唐的都城長安,甚至差點迫使大唐遷都。那麼隴西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成為歷代中原王朝軍事防禦的核心區域?
一座隴山分割東西
隴西在如今的行政劃分中,只是甘肅定西市下轄的一個縣,但這只是狹義的隴西,廣義上的隴西是一個地理和歷史的概念。地理上泛指隴山以西的空間區域,歷史上則指秦漢時期設置的隴西郡,大致範圍就是如今甘肅的定西、天水和隴南以及平涼的局部地區,自古為「四塞之國」,兵家必爭之地。
隴西以隴山為界,以東便是隴東高原和關中平原,以西便是隴中高原和隴南山地。
隴西以隴山為界,以東便是隴東高原和關中平原,以西便是隴中高原和隴南山地。圖為攝影/熊可
隴西以隴山為界,以東便是隴東高原和渭河平原(或稱關中平原),以西便是隴中高原和隴南山地。而隴山,古稱隴坂,狹義上是六盤山的南延支脈,南北長約100公裡,山勢陡峭,海拔2000米左右,而廣義上的隴山則包括整個六盤山,範圍從寧夏西南部、甘肅東部一直向南延伸到陝西西端的寶雞以北,橫貫陝甘寧三省區。它既是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嶺,黃河水系的涇河、清水河、葫蘆河均發源於此。
隴山東西百八十裡。登山嶺,東望秦川四五百裡,極目泯然。
隴山意義重大,像甘肅省的簡稱甘或隴,「甘」字來歷不必贅述;而「隴」則得名於隴山。至於隴山的得名,傳說是因為古人看到它形如田壟一般,隴通壟,故稱隴山。這裡說「形如田壟」,就是山形下陡上平,這正是黃土高原上的一種典型地貌—墚。說黃土高原,其實很多人印象中這是主要分布在陝西和山西境內,實際上,在甘肅也有面積達11.3萬平方公裡的黃土高原區,佔到了全省面積的24.9%,並且以隴山為界分為隴東高原和隴中高原兩部分。
隴東高原部分就是在慶陽、平涼兩個地區,相比隴中,隴東的地形相對更完整,以面積廣大的塬、墚而著稱。塬、墚就是黃土高原上頂面平坦、四周陡峭的高地,比如慶陽就有董志塬、早勝塬、春榮塬等多個大塬。古代時,這裡是關中平原通往寧夏、內蒙古及河西走廊的軍事重鎮和交通要隘。
隴東的地形相對更完整,以面積廣大的塬、墚而著稱。
「秦隴鎖鑰,巴蜀咽喉」的隴西
不過在歷史上,相比於隴東,隴西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明的延續發展,使它更加聲名顯赫。這塊位處黃土高原西部,界於青藏、內蒙、黃土三大高原結合部的區域,自然條件獨特;歷史上無論是政區劃分、民族分布、人口構成還是經濟形態、民風民俗,均有較多聯繫和相似之處,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單元。
隴西主要由隴南山地和隴中黃土高原兩個地理單元構成,範圍大致就是如今的定西、天水和隴南三地,這其中又有連通關中平原的渭河河谷逶迤其間。這就使得隴西地區與它相鄰的大地形區間,有著較為複雜的地理聯繫,於是便有了「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換句話說就是河西走廊、關中盆地、漢中盆地、四川盆地之間的交通樞紐。歷史上,自漢至宋的1000餘年間,一直都是「屏障中原、聯絡西域、襟帶萬裡」的絲綢之路的必經重鎮。
這其中隴中高原,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北抵黃河岸邊可到達寧夏平原,亦可西進蘭州及河湟谷地,從而打通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所以對於想拓展西域勢力的中原王朝而言,拿下隴中高原就是實現西進目標的前提條件,而途徑便是聯通關中平原的渭河河谷。相反渭河河谷也是青藏以及西域勢力向中原滲透的必經之地,比如7世紀崛起的吐蕃,作為大唐在西域最大對手,二者的較量持續了百餘年,而渭河河谷便是唐後期吐蕃攻擊關中,威脅國都長安的關鍵之地。
對於想拓展西域勢力的中原王朝而言,拿下隴中高原就是實現西進目標的前提條件。
秦人、秦國、秦文化的發祥地
實際上,渭河河谷不僅在地理上連通了關中平原與隴西,還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這裡我們要先講一下被渭河河谷分割開的隴西的另外一部分:隴南山地。隴南山地與隴中高原幾乎隔渭河河谷相望,範圍便是如今的甘肅隴南市,面積約為2.78萬平方公裡。這裡截然不同於隴中高原的乾旱少雨,是甘肅最溼潤的地方,山高谷深,重巒疊嶂,植被蔥鬱,河溪清澈便是這裡正確的打開方式。
隴南山地是甘肅最溼潤的地方,山高谷深,重巒疊嶂,植被蔥鬱,河溪清澈。圖為西漢水,攝影/ 冉創昌
西漢水、白龍江這兩條嘉陵江一級支流自西北向東南流過,滋養這一方土地,使得隴南山地宜農宜牧、物產豐富。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秦國的先祖嬴非子便受周孝王之命,帶領著數百人的部族遷居到秦邑(今天水市清水縣)繁衍生息,後又遷居到都邑西犬丘就在今隴南市禮縣一帶,奠定了秦國立國之基。之後秦人在隴西發跡,平定西戎諸部落後,沿著渭河河谷東進到雍城(陝西寶雞鳳翔境內)、櫟陽(今陝西西安市境內),又從櫟陽走到鹹陽,最終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帝國。
秦國九都八遷,九都即西犬丘、秦邑、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鹹陽。
出土自禮縣圓頂山秦國墓地1號墓的春秋時期蟠虺紋青銅車形器。
在甘肅省博物館,藏有一件出土自禮縣圓頂山秦國墓地1號墓的春秋時期蟠虺紋青銅車形器。這件銅器有4個帶軸的輪子,每輪8輻,車轂突出,設計巧妙,至今可以轉動自如,輿上四角飾有4隻立鳥,這是秦的圖騰-玄鳥(即燕子),但立鳥的下方還有4隻虎,虎首向上昂揚,大耳巨嘴。據考證,虎的形象在古羌西戎族曾有出現,可以看出秦人作為周王朝「附庸」,長期與西戎作戰的同時,也深受西戎文化影響,尚武精神或由此而來。
隴西無論作為地理區域還是行政區劃,都曾涵蓋大半個甘肅。圖引地道風物
所以隴西是秦人、秦國、秦文化的發祥地,其概念的形成也跟秦國密切相關。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發兵覆滅義渠國,盡並其土地,設置隴西、北地、上郡三郡,而隴西郡轄境大致包括隴山以西的渭河和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郡治設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額外一提的是,李廣、李淵、李白均祖籍隴西狄道、成紀。
定西市隴西縣李家龍宮。引自地道風物,攝影/田春雨
隴西既是中原地區通達西域的必經之地,又是漢中盆地甚至是四川盆地聯通關中平原的重要通道。
可以說隴西,歷史上就是華夏邊陲,羌戎之地,是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舞臺,後來歷經漢唐王朝的大力開發和絲綢之路的暢通,這裡便成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乃至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躍的地區。而這一切均得益於隴西的地緣結構,既是中原地區通達西域的必經之地,又是漢中盆地甚至是四川盆地聯通關中平原的重要通道—陳倉道,它以一己之力牢牢牽制河湟地區、河西走廊兩大戰略要地,更是憑藉一隅之地捍衛著關中平原的安全。
隴南禮縣祁山堡,「六出祁山」故事的主戰場之一,其上矗立著祁山武侯祠。圖引地道風物,攝影/冉創昌
隴西歷史上就是華夏邊陲,羌戎之地,是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舞臺。
這種四通八達的樞紐地位,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演繹了「六出祁山」的出彩戲碼,也印刻下了邊塞詩人們的豪情與悲苦,更成就了今日中國三橫五縱幹線鐵路網中那最關鍵的「一橫」,以及天水市作為不二選的甘肅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
上期回顧:中國白酒金三角:藏在赤水河岸的「美酒窩」,為何能集中60%的美酒?
參考資料:《戰國秦漢隴西郡邊塞與隴西塞防禦形態研究》--西南科技大學學報;
《風起隴西》裡的甘肅「隴西」,到底在哪裡?--地道風物;
《隴中地區(隴西/隴右)在中國古代的戰略價值簡述》--寒鯤;
備註: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轉發。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地道風物,如有版權私聯請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