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百鳥朝鳳》電影觀後感三篇

2023-07-30 00:02:53 3

  《百鳥朝鳳》從表層看是寫的吹嗩吶,但從深層看,表現的是對中華民族對優秀傳統文化應持有的正確態度。下面是整理的電影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百鳥朝鳳》電影觀後感一:

  電影《百鳥朝鳳》說的是傳統手藝吹嗩吶傳承的故事,今天看完,寫寫感想。

  1,這是一部註定不賣座的電影,它缺少了吸引眼球的噱頭,缺少激情碰撞的場景,一個電影院一天就安排一兩個場次,它,可能不適合在電影院中用銀幕表達,在燈光下捧著紙書細品應該是它更合適的欣賞形式。

  2,一個擁有嗩吶匠夢想但無法實現的父親,把嗩吶匠的夢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這段讓我莫名想起來前幾天看過的《無聲告白》這本書,只不過遊天鳴比莉迪亞幸運而已。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走上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希望所有的父母真是按照孩子的特點去助力他們的人生。

  3,焦三爺的德藝雙馨、師娘的勤勉慈善皆令我欽佩。一對老實樸素又有傲骨的鄉下老人,有自己的生活準則和標準,以德品人,以德律己。嗩吶匠,在別人眼中只是一段可有可無的背景音樂,而在他們眼中,那是一生的驕傲和守候,值得用鮮血乃至生命去捍衛。這,可能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最缺乏的匠人精神吧。還好,他們有了遊天鳴去傳承這份精神。

  4,洋樂隊慢慢搶了嗩吶班的飯碗,大家舉步維艱。從坐太師椅到沒了拜師禮,再到另謀生路打工斷指的、打工肺癆的,在悲情背後其實是一個普世性的沉重問題:傳統的如何與時俱進?何為時,如何進?時,就是時代的車輪帶動的大勢,代表著生產力的進步,代表著思想的進步,代表著生活習慣的變化。隨著信息的流動越來越順暢,任何行業任何角色都被引入了競爭,今天是洋樂隊,明天就是錄音機,後天就是在線音樂,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麼如何進呢?有時候,有些老物件就會慢慢沉澱在歷史長河裡吧,這就是事實,因為它生長的土壤已經變了(紅白喜事的形式已經徹底變化了)。如果說轉機,那就是用這份「德」,守住這份「藝」,換塊土壤(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好,民俗民樂也罷)再去慢慢發芽吧。

  5,總體而言,這是洗滌內心的一部片子,當我們習慣在喧鬧的街市中大步急奔,當我們習慣在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中汲取信息,偶爾停下來,想想為什麼也是好的。

  《百鳥朝鳳》電影觀後感二:

  《百鳥朝鳳》講的是嗩吶匠的故事。嗩吶作為一種中國樂器,是古時候的禮制的延續。紅白喜事,不同場合、不同社會地位,排場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過世,吹四臺,富貴人家吹八臺,而德高望重者過世才可吹奏「百鳥朝鳳」——一首難度高、氣勢渾厚的大悲之樂。

  電影開始時的1983年,還是嗩吶匠備受尊重的年代。但與其說尊重的嗩吶匠,不如說尊重的是「禮」。那時候的婚禮請嗩吶班來演奏,是要對嗩吶師行迎師禮的。主角焦三,就是這樣一位備受尊重的嗩吶匠。因為在無雙鎮,只有他的焦家班會吹「百鳥朝鳳」。

  但焦師傅逐漸老去,他需要把手藝傳給一個「把嗩吶吹進骨頭縫兒」裡的人。這個人就是他剛收的小徒弟,遊天鳴。遊天鳴十幾歲到焦師傅家,從吸水學起,到學會用嗩吶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種鳥叫,最終二十幾歲學成「百鳥朝鳳」,從師傅手中接過焦家班,自立門戶為遊家班。

  遊天鳴自立門戶應該是在1995年左右,那時候改革開放已經十幾年了,全國都在搞經濟建設,大家一致向「錢」看。老輩兒的規矩,婚禮喪禮的禮制,都沒人在意了。嗩吶匠作為禮制產物,自然也不再有當初的江湖地位。遊鴻明自立門戶後的第一次活兒,是小學同學的婚禮。演奏時的太師椅變成了長板凳,入門時的迎師禮變成了大紅包。導演用鈔票,展現了物質對精神的侵蝕。

  有人看過電影後說備受鼓勵,要開始保護民族文化,復興民族文化。我當然不否認這點,嗩吶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國民俗樂器,更不用說背後的禮制曾經是非常先進的國家、社會制度。但看過電影中令我感觸頗深,幾次落淚的不是因為這是中國的文化,而是我看到當一個人心中有了「應該怎樣」的信念的時候他的人生狀態有什麼不同。

  如果你準備去看這部電影,你不要想著這是一部拍中國嗩吶匠的電影。你可以把嗩吶換成小提琴,換成油畫筆,甚至換成壽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東西,不要去從嗩吶中找「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感,就僅僅是看一個人喜歡一個東西喜歡到極致,是一種什麼狀態。

  電影中兩個場景觸動我最深,恰好體現了這種匠人和個人的精神。

  第一個場景,是遊天鳴和小師弟藍玉在草房裡睡著了不慎失火。天鳴從火中搶出了師弟的嗩吶,但火勢太大,天鳴來不及拿自己的嗩吶。焦師傅聞聲趕來,看到天鳴手中空無一物,藍玉手裡的嗩吶完好無損,憤怒難忍給了天鳴一個耳光,厲聲說道:「告訴你的嗩吶離口不離手,嗩吶呢!」天鳴老實不敢說話,藍玉見狀向師傅解釋到,自己的嗩吶是天鳴從火力搶回來的。焦師傅聽完便消了氣。

  這裡面的道理是:手藝人要把自己的事兒當成事兒。重要的不是嗩吶在不在,而是是否把嗩吶當回事,嗩吶匠不把嗩吶當回事兒,就是不把自己當回事兒。回到真實生活中看看,不成事兒的人,都是不把自己做的事當回事兒,又埋怨別人不把自己當回事兒。舉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服務員。很多服務員自己就瞧不起自己做的工作,覺得服務員低人一等,於是對待工作也不較真,對待客人也不熱情。於是惡性循環,客人看到服務員這麼「牛逼」,也開始較上勁來。舉個截然不同的例子:在日本便利店,如果找零有硬幣,服務員給顧客錢的時候會把一隻手放在顧客手的下面,防止萬一硬幣掉落顧客不方便。你說,我是尊重一個把硬幣扔在桌子上的服務員,還是尊重把手放在顧客手下的服務員?

  第二個場景,是遊天鳴第一次賺錢後到師傅家。師徒倆酒過三巡,焦三起了興致,拿起嗩吶開始即興吹奏。情緒所至,嗩吶吹得也動人。酒醉後的焦三在睡著前說了一句話:「嗩吶不是吹給別人的,是吹給自己的。」

  如果非讓我在整部電影中選一句「金句」,我一定選焦三說的這句。雖然有點俗氣,但這句話代表了人而為人的最高追求。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想讓大家把這部電影當成倡導民族文化的電影,因為民族是狹隘的,人性才是廣闊的。這句話重要的原因有兩點:1、你喜歡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不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認同。2、你不喜歡或認為沒價值的東西,不一定對別人沒價值。這是焦三在醉酒時說出的話,卻是最清醒的一句話。醒來後的焦三,開始為嗩吶的沒落苦悶。吹給自己的嗩吶,成了酒後空談,這才是嗩吶沒落的真正原因。如果這嗩吶是吹給自己的,那便不該淪為「禮制」的工具,不該以他人認可、尊重為評價標準。嗩吶的沒落,在於焦三隻有在醉酒時才為自己吹奏嗩吶,其他的時候要麼是為了紅白喜事,要麼是為了傳藝。而那些真正傳世的音樂,無一不是為了表達個人的情緒,卻激蕩了萬千感同身受的人們。

  電影最終以焦三的病逝結束。在焦三行將就木時,他跟遊天鳴說:「我死了,給我吹四臺就行。」遊天鳴說:「我給您吹百鳥朝鳳。」焦三說:「使不得,使不得。」為什麼使不得?因為心中有敬畏。這敬畏,源於懸在頭頂心間的「百鳥朝鳳」。這份敬畏讓我感嘆,若人人心中皆有一份敬畏,至少不至於公德淪喪至今;當也讓我感傷,因為這份敬畏,焦三原封不動的傳承嗩吶匠的規矩,卻沒能從這份敬畏中走出嶄新的靈魂,沒能讓悅耳的嗩吶吹奏出新世界的心聲,徹底禁聲於一片嘈雜。

  推薦這部電影。是希望我們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嗩吶,並記著,嗩吶是吹給自己的。

  《百鳥朝鳳》電影觀後感三:

  因為一張海報而去看電影,已經不知道這是第幾次了。片子很簡單,平鋪直敘,甚至姿態有點太過老舊。主人公焦三爺是個吹嗩吶的老藝人,「嗩吶離口不離手」是他的堅守,也是他的執拗。和大多數老一輩手藝人一樣,他嚴肅刻板,要求弟子懸空吹羽毛、蘆葦吸河水而絕不手軟。當然,他也同樣符合黑臉必柔軟定則,狠心趕走徒弟藍玉,卻假裝下地不忍面對別離。

  故事大致分成了學藝階段和嗩吶班解散兩段,前一半是舊時光裡嗩吶班的美好光景。在無雙鎮,但凡紅白喜事都要請嗩吶匠奏上一曲,一般人家請四臺,富貴人家請得起八臺,而比八臺更厲害的正是這「百鳥朝鳳」。而這鎮子上會吹「百鳥朝鳳」的,也是唯一有資格審判誰能受得起這「百鳥朝鳳」,只有焦三爺一人。

  在這種大環境下,天鳴和藍玉在親人的期盼下被送進了焦三爺的宅子,做起了嗩吶學徒。藍玉悟性極佳,但性子太野,天鳴雖氣力不夠,卻有十足的韌性。這一段光景在鏡頭下顯得十足的可愛與溫柔:高高的蘆葦蕩裡,小男孩一頭汗水的可勁往上吸河水;師徒三人聽著林間各式的鳥叫,猜著模仿著笑著;天鳴為沒能得到傳下的嗩吶哭的不可開交……只有嗩吶便看得到光明的童年,是這樣的燦爛美好。早已猜中的結局是,焦三爺把嗩吶班和「百鳥朝鳳」最終一併傳給了遊天鳴——畢竟大多數事情吶,天分並不是那麼重要。

  然而,從遊家班接替了焦家班那天起,新時代也開始接替了舊時光。面對沒落的必然性,我們該如何走向末路?新時代的到來,給鎮上帶來了新鮮觀感的洋樂隊。而嗩吶匠,不再被視為亡人德行的審判者,也不再享受太師椅上的風光。走向沒落的嗩吶班與廣受歡迎的洋樂隊、或者說是與新潮流的叫囂,註定是一場只輸不贏、沒有意義的對抗,不過多折了幾支嗩吶罷了。當我看到嗩吶班與小瞧嗩吶的村民大打出手,一腳又一腳踩爛了嗩吶,一種可笑可悲、無言無奈的荒謬感在心中升了上來——為了堅守所愛拼盡全力去抗爭的同時,竟然會顧不上保護所愛而親手將其碾成破爛。

  不得不承認,嗩吶班已經被時代的洪流拍死到了岸上。新舊交替,社會變革,巨輪之下誰也無能為力,只得被活生生的碾壓。他們眼前的,不過是一道怎麼選更糟糕的命題。是強迫自己接受現實,將自己放逐?還是讓自己忠於理想,為自己犧牲?兩條絕路擺在面前,你會怎麼選?

  焦三爺在末路面前選擇了不甘,選擇了堅守。他不明究裡的怒斥天鳴散了遊家班,他挨個找到他曾經的愛徒憤怒的扔了他將進城務工的行囊,他為奏一曲百鳥朝鳳讓嗩吶口滲出了血。但無論他如何努力,嗩吶匠獨坐太師椅上,敬送亡人的景象再也不復來。電影《老炮兒》裡,被時代拋棄的六爺,也堅守著他的江湖道義而與時代對峙。六爺和焦三爺一樣,似乎也不知道如何與格格不入的世界和解,又如何與格格不入的自己和解。他們在絕路上加速奔馳,想抓住什麼,卻終究什麼也抓不住。絕望的時刻,似乎以堅守的姿態狂奔向末路,還算是個容易的選項。畢竟,偏執於理想,總算像是抓住了什麼啊。

  偏執於理想,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啊?

  時代變遷也好,傳統沒落也罷,世事總是起起伏伏,由盛向衰。而事物本身或許沒有什麼意義。如嗩吶,無論談起藝術需要,亦或文化價值,這些意義也不過都是我們自己賦予的。要說嗩吶一定存在的意義,似乎也沒有什麼。而我們之所以隨其慨嘆,為其輓歌,全是我們主觀為自己所觀所處注入了無盡的意義罷了。《山海經》中說,離相無往。體會到這一點,試著掙脫對表象的偏執——離相。如果外在事物不值的執著痴迷,自己的內在世界也就不需要隨喜怒哀樂或其他情緒所盤踞——無往。(《解釋的工具》熊秉元)

  離相而無往,並不是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試圖給自己一種選擇的權利:我們可以選擇入世還是出世,可以決定擇生或是擇死。也並不是說哪一種選擇更好,而是說把命運的選擇權我在了自己的手中:波瀾壯闊飛蛾撲火、平靜如水隱於大市,都是自己的造化。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張充和先生七十歲寫下的一聯,倒是把情字看淡。人生如戲,潮漲潮落,不過終是隨風淡遠。情義如是,理想也如是。只不過,要把理想看淡,或是把情字看淺,哪有那麼容易。太多太多的人偏執於理想,即便面對的只剩下理想的坍塌,他們選擇的仍是去不惜一切拼命抓住那斷掉的稻草。又想起《北平無戰事》,時代亂流中多少殉道者,忠於各自的理想,卻誰也挽不回理想。最難忘,舉槍自盡的可達。和建豐同志最後的通話,他哭的很傷心。他知道國民黨要完了,自己也被黨拋棄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意義,無力回天了。他最後的偏執,恐怕就只有同理想一同死去了吧。

  有時候總覺得,獻身理想的殉道者似乎和沉淪於毒品的癮君子並無二致。不是戒不掉,只是捨不得那個在理想的幻覺中發作癲狂的自己。貪戀那片刻窺探到理想之光的超幸福,甘願接受無法實現之永恆的不幸。人活一世不容易,鑽進了死胡同,這種偏執,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啊!當給自己的定義失去了意義,那麼我是誰?

  其實,不必說理想。理想者死於理想,情聖死於情義,藝術家死於藝術,野心家死於朝堂。人總是要獻身於什麼的,似乎通過這種種偏執才能找到一點自我。有時候想想,我們把自己獻身給了什麼,便是把自己定義成了什麼本身。當失去了它,我們就一無所有。這是我們所面對的,就會變成一場血淋淋的不可解——我是誰?

  當認定的自己的存在不再有意義,那麼我是誰?當我所堅守的自己再也收不到肯定的回答,到底我是誰?當我們再也不能回答自己「我是誰」,一種絕望而無力便會吞噬了我們的所有。正如焦三爺把自己的一生的定義成了嗩吶匠,當嗩吶匠的存在不再有意義,又讓他他如何告訴自己我是誰?所以,這場為了嗩吶、為傳統文化的堅守,也是焦三爺為了自己,絕望的堅守。所以,當文化局找上門來要幫嗩吶申遺,焦三爺是拼了命的要天鳴答應。因為他的生命已成為了嗩吶本身——這點痕跡是他最後能看到的,能夠留下的證明自己存在的回答啊。

  關於電影。

  雖說這部電影非常直白,主題也很簡單。但真的十分打動我。幾處場景都惹得我心頭髮蒙,一股擰著的勁怎麼也出不來。印象最深的,還是遊家班第一次出活後,天鳴回來看師父。焦三爺拿出陳年的好酒喝到醉醺醺,醉紅的臉上嘴角上揚,搖搖擺擺,手舞足蹈地吹著嗩吶,暢談著當年「太師椅」上的風光。那種近乎癲狂的歡愉特別能觸發我心裡的無力與難過。知道了一些導演的事後,更能明白為什麼電影中的描述這麼能擊中,因為這個命題是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下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尤其是老一輩。導演拍這部電影,似乎也在拍自己。想到這裡,似乎心裡更不舒服了。還是就此打住吧。

  關於遺憾。

  其實關於這部電影還是有幾個遺憾:關於配樂,先前最期待的還是嗩吶本身帶來的悲愴,那種天然的力度。但似乎電影裡很難感到,最期待的「百鳥朝鳳」也不如語言描述上的那樣驚人又動聽。倒是最後那段焦三離去,悲鳴中交響樂逐漸蓋住了天鳴奏出的嗩吶曲兒。不知道這最後是不是一種暗示,但這種交融的感覺加在最後很給我無奈也是觸動。關於配音,電影裡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說著土話總感覺不是那麼舒服。算是小小的遺憾吧。關於留白,其實還是感到片子有些急,有些鏡頭意猶未盡,畫面卻猛地跳走了。不過,感動常在。

更多電影觀後感相關文章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