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十首五言絕句(蘇軾這首臨江仙)
2023-07-30 00:30:43 1
文/顧無
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蘇軾在這一年留下了一首意義非凡的《臨江仙》。
說起來,蘇軾真正的創作高峰正是開始於貶謫之後,「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些偏遠地區都留下了蘇軾的偉大政績,也同樣留下了一首首驚世駭俗的詩詞,讓後世的人們記住了北宋有一個蘇東坡。
蘇軾的前20年是意氣風發的,科舉一路連捷,在北宋的科舉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天才少年接觸到官場,心裡的「不合時宜」就開始發酵了。
發酵的結果是宋神宗元豐三年的烏臺詩案,也是蘇軾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從朝上客到階下囚,從未來的宰相到黃州團練副使這樣一個虛職,既沒有實權,沒有俸祿,甚至還要時時受人看守。
剛開始的日子很難過,蘇軾沒有積蓄的習慣,只好全家人在黃州掰著指頭過日子。再過了幾年,苦日子依舊是苦日子,不過蘇軾頑強的樂觀開始發揮作用。
蘇軾死,而蘇東坡生。
【臨其詩境】
蘇東坡的一生很坎坷,也很有趣,一次又一次的大浪淘沙,磨去了蘇軾露在表面的稜角。表面上看,蘇軾遇風浪而不驚,走到哪裡都甘願當一顆螺絲釘,和其光同其塵一臉的與世無爭。
實際上,蘇軾內心的稜角從未被真正磨去,在內心的最深處,他依舊是那個輕狂單純的絕世才子。
真正的少年是什麼?
不是一輩子平穩,被保護在溫室裡可可愛愛的小奶狗;而是內心清明且堅定,知道世界什麼樣子,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縱然在前行的路上遍體鱗傷,也仍然保留著一顆赤子之心。
蘇軾即是如此,也唯有如此才稱得上少年。
說回到今天這首《臨江仙》。
寫於貶在黃州的第三年,蘇軾早已經想開了。於是布衣芒鞋走遍了黃州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尋找三五知心好友,也尋找一處養心之地。
有一天,蘇軾和好友喝完酒回到江邊的家中,門被反鎖了,叫裡面的人也都不答應,自己的聲音甚至大不過家裡童僕呼嚕的聲音。
正常人這時候大概會破口大罵,翻牆過去把這失職的人擰著耳朵叫起來,但蘇軾並沒有如此。他靜靜地坐在門口,聽著江聲思考人生,於是就有了這首大家都背誦過的千古名篇。
【經典原文】
臨江仙·夜歸臨皋
蘇軾 〔宋代〕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條分縷析】
這首詞寫得真好,好到甚至不知道要用怎樣的筆觸解讀。
夜裡,在東坡上飲酒,喝醉了就天為被地為床睡一會兒,睡醒了就繼續喝,等到這種狀態結束,回到家已經是半夜三更。開篇這幾個字就值得細細品味。是什麼讓蘇軾陷入到「醒復醉」這種狀態中呢?或許是深夜裡情緒的突然奔湧,白天堅強樂觀的蘇軾也會對著月亮黯然神傷。
家裡的僕人應該也知道自己的這位主兒沒什麼定性,回來到多晚也不一定,就先自己睡著了。這才有了蘇軾」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這一幕。有一點好奇的是,守著家童如雷鳴的鼾聲,真的還能聽到江水譁啦啦嗎?
聽著江聲,思緒自然也隨著江水的流淌而流淌,於是想到了宇宙人生,想到了短短數十載春秋的自己,想到了一入官場身不由己的自己。
一直在遺憾,以為是自己的身子其實最終並不屬於自己,還是要為了世上的一些東西奔走罷了。何時才能夠忘掉功名利祿鑽營取巧這些事情呢?
或許真的可以忘掉,契機就在今晚,夜已闌珊,風亦靜謐下來,江上的波浪漸漸平穩,看上去很適合蕩舟。「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一葉小舟隨江流而去,就在這江海之上寄託餘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