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對後世好的影響(孔子思想的負面影響)
2023-07-30 00:46:01 1
孔子的春秋時代,諸侯徵戰,社會動蕩。這是我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為繁榮燦爛的輝煌時代,諸子百家一百多家的百家爭鳴,學術爭論,各家都有鮮明的立場和觀點。
2500年前的先秦時代,那是一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折時期,由於當時時代背景的特殊和複雜,也由於歷史的局限,任何一家思想體系,都不可能盡善盡美,都有他的負面影響。諸子百家之中的儒家,獨樹一幟,標新立異,影響最大,但同樣有著他的美中不足。
孔子的「克己復禮」有兩種意義:克制自己的不足之處,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回歸於禮,提升道德修養和高尚的品質。另一種意義:恢復周禮,由當時的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百姓的安居樂業。但由於當時的周朝大勢巳去,禮崩樂壞,動亂的局勢不可扭轉,歷史也不可能倒退,各諸侯國都不能接受他的政治主張。十四年周遊列國推行的克己復禮,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孔子的「三綱」等級制度,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是恆定不可打破。這種思想既不能人人平等,也不是公平合理。臣民百姓絕對服從於君子的天威,從而失去民主自由。父親即使有些極端和錯誤,兒子也只能敢怒不敢言,聽從父親的擺布。這是一種道德綁架,奴化和愚民的教育。
《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在生的養老送終,給予他們的關懷和溫暖,這是子女的一份擔當和義不容辭的職責。但是死後的大操大辦,極度隆重,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實在不可取。以後的祭祀殺豬宰羊,場面陣容龐大。三年守孝,家裡不能操辦喜事,孝子也不能遠出做工。這種厚葬,是一種弊端。
孔子說過「君子遠庖廚」,這是輕視生產勞動,是大多數讀書人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也是由於那個時代讀書人的極其少數,「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根深蒂固,讀書人的自視清高,與生活實踐的脫離,不願從事勞動,這種現象很普遍。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致力於「仁」,但是對於「仁」的過高要求,那也是梏桎了人的思想。百姓只能是安守本分,規規鉅鉅,任其使喚,不範上作亂,從而達到統治階級的社會穩定。
孔子的思想忽視了科學的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是有所制約。在他之前的古代科學技術,還是有著很多成果,但他並沒有作出系統的總結和全面的推廣,這是一種失誤。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的思想核心,永遠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標誌。我們要以辯證唯物的觀點,正確地對待孔子的思想,揚長避短,去偽存真,有創造性地更新和發展。讓孔子的思想,永遠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