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包公祠觀後感集錦

2023-07-30 16:06:45 1

  導語:包公祠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復重建的,其座落在河南省開封市包公湖西畔,是國家旅遊局開發建設的中原旅遊區的重要景點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包公祠觀後感集錦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包公祠觀後感1

  4月份時候,去了一次開封,有幸到包公祠遊覽。小時候看過《三俠五義》對這個黑面月牙胎記的大鬍子一直很敬仰。

  現在包公祠是為了發展經濟重修的,一進去就是濃重的石膏和漆味,估計除了地皮是原來老包家的,其他都是新建的。但是這有什麼關係,來這裡是看個文化,聽聽導遊的講解,了解一下歷史,感受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最享有盛名的清官的人文情懷。前後三進房,第一進是包公的坐像,五柳長鬚,面如黑炭,長眉如鬢,正氣凜然。第二進,陳列是包公的一些文獻典籍,還有包公墓出土的瓷器、木碗等。

  包公平生只寫過一首五律:「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大意是說,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茂盛直挺的木材應該做房屋的棟梁,精煉的鋼料決不應去做鐵,我應該做一個無愧史書教誨的清官。包公主張從提高個人修養的角度來保持廉潔,這和諸葛亮主張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相似之處,但從實際操作起來卻有些困,人畢竟是社會人,人是社會中的人,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當一名公務人員在處理政務的時候。多少牽扯到某些人的切身利益關係,所以很多人就要把這個利益最大化,於是,我們就面對很多的人情關、情感關、金錢關、美色關等等。當這個社會把這個潛規則都默認以後,人與人之間就沒有以誠相待了,現在正在熱映的電視劇《心術》講述醫患矛盾,當主人公谷超華的手術引發患者隱性心臟病,導致病人死亡。死者家屬就說:「為什麼手術失敗,就是因為醫生沒上心,為什麼不上心,因為沒送紅包。」一個潛規則被整個社會都默認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看到很多落馬的貪官都說:「人情往來,不收就不能融入到這個社會當中去,人與人交往隔著一層。」以這個藉口做開脫卻也是不對的。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卻是這個社會腐敗的根源,誠如朱鎔基說:「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明生廉,廉生威。」廉潔自然生威,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所以我想到作為一個公職人員首先做到剛正不阿,廉潔自律,即使無力改變社會風氣至少出淤泥而不染。其實做貪官也很辛苦的。送來禮物,則必須替人辦事,畢竟拿人手短。要送禮的事情,畢竟有難度,極有可能違法違規,辦這種事情存在極高風險,事情辦好了,時時刻刻提防著東窗事發,擔心受怕,甚至寢食難安,萬一被揭發則名聲掃地,更有受牢獄之災。所以這樣一想貪官這個行業,也是屬於高危行業,心理素質、體魄稍差者不敢當,不是人人都可以從事的職業。改用股市一句話:「貪官有風險,想當需決絕」。與其如此辛苦,不如清清白白從政,踏踏實實幹事,堂堂正正做人。心寬體胖,一覺睡到天亮。

  步入偏殿,是蠟像館,再現了京劇《斬美案》的情景。記得,包公執法常說一句:「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若天子真的犯法,包拯真會拿著龍頭鍘去砍天子,那豈不是造反。在封建社會,想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也是痴人說夢。

  想到這裡我想起明朝朱元璋在懲治貪官方面的事情,老朱家以前是貧下中農,沒少受貪官汙吏的欺負,朱元璋登基後,以鐵腕手段處置貪官,發明一招「剝皮實草」的酷刑。在明朝從府到州至縣都設有的「皮場廟」,把貪官拉皮場廟,完整的割下人皮,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縫合完整,若人形,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公堂桌座後面,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可以想像想繼任官員座椅背後一個人皮偶,是多麼戰戰兢兢,即使是這樣,朱元璋在晚年還是發出「為何貪官如此之多,早晨殺了,晚上又生一撥」的哀嘆。

  即使這樣酷刑之下,明朝仍有頂風作案者,可見酷刑不能根本治癒腐敗之頑症,我覺得應該完善規章制度,彌補體制漏洞,使腐敗分子無機可乘,想腐敗也不能腐敗。要加強各種監督;加強工作透明度,加強信息公開,政府部門認真接受群眾、輿論和監察機關的監督,嚴格履行其對社會的承諾,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人民的注視下運行。

  包拯據今已有1000多年,但其為官清廉、為民請命的精神對我們仍有現實意義。

  包公祠觀後感2

  孩提時,我的母親總喜歡在夏天乘涼時,一遍又一遍地給我講述包公的故事。長大了,我才知道,原來包公是母親包氏的祖先,怪不得她們樂此不疲地提起這個話題。實際上,包公的故事數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以致現在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包公究竟是人還是神了!

  也許是受母親的影響吧,我讀研究生的時候,竟然鬼使神差般選擇了研究包拯的法律思想這一課題。靜心讀完《包拯集》,再仔細梳理一下包拯的生平事跡,我這才明白,母親給我講的那些故事,確實給包公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包公在她們眼裡,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嚮往「公平正義」的化身。

  這次去開封,我腦海裡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拜謁包公祠。無論是傳說的包公還是真實的包拯,他都是我為之敬仰的歷史人物。

  包公祠坐落在開封市美麗的包公湖畔。遠遠望去,綠樹掩映中的包公祠建築典雅,莊嚴肅穆。大門前,一幅書寫遒勁的楹聯格外醒目。

  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頌赤膽。

  正氣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此聯雖寥寥數語,卻囊括了對包公這一生的公正評價。走進大門,是一幢宋代營造法式的古典建築,據說是仿照歷史文獻記載中的開封府模樣建造的。祠內設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青磚綠瓦,濃墨彩繪,讓人頓時有一種穿越時空,回到往古的感覺。大殿之上,一尊包公銅像,蟒袍冠帶,正氣凜然。我情不自禁地跪下雙腿,向包公頂禮膜拜。此時,我想說一聲,我敬拜的不僅僅您是我母親的祖先,更重要的是,我在敬拜您說留下的剛正不阿、公平正義的精神。

  包拯坐在大廳上靜靜地看著我。而我望著他深邃的目光,腦海中也喚起包拯這一生中一幕又一幕的動人故事。

  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據《包氏宗譜》記載,包拯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申包胥。包拯據傳是申包胥的三十五代孫。包拯的祖父包士通,父親包令儀都沒有做過高官。他們隱居鄉下,卻培養了一個赫赫有名的清官。包拯七歲時,其父母便把他送到了合肥東郊公城鄉一個叫香花墩的地方讀書。史載包拯小時候「挺然若成人」,「不為狎戲,長彌勖歷操守。」少年包拯嚮往做一個魏徵式的諫臣,因此很小便立下了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抱負。23歲時,受當時廬州太守劉筠的讚賞,包拯開始名聲遠播。然而,經過數次科舉考試的失敗,包拯直到宋仁宗天聖五年才一舉高中進士。這一年,他已28歲。

  本來,意氣風發的包拯此時正是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好時光。然而,就在包拯準備攜父母赴任時,包令儀夫婦竟留戀故土,不願隨包拯前往。孝心至重的包拯見父母執意不去,便毅然辭官,在家侍養雙親長達十年之久。一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包拯為父母守喪完畢,才踏上赴京的路程。這一年他已三十九歲。

  包拯第一次擔任的是天長縣令。在這裡,他因著名的「牛舌案」而一舉成名。據史書記載,有一個農民到縣衙告狀,訴說他家的牛舌頭被人盜割,請求捉拿兇手。這個無頭案只有苦主,沒有兇手,怎麼辦呢?包公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想出了一個「金鉤釣魚」的計策。他對告狀的農民說:「牛舌被割,牛必死無疑。你先回去殺掉將牛肉賣了吧。」告狀的農民一聽,連忙說,宰殺耕牛是犯法的,我不敢。包公說你照我說的辦吧,我免你無罪。後來告狀的農民照辦了,沒想到割牛舌頭的罪犯原本就是為了報復,聽說告狀的農民自己犯了法,立即到縣衙告狀。包拯立即升堂,大喝一聲:「大膽歹徒,為何先割掉牛舌頭,又來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惡,還不從實招來。」兇犯一聽,嚇得魂不附體,立即如實招供。這個小案子很快就傳開了,以致後來的民間戲曲裡把包拯奉若神明,成為一個斷案如神的形象。

  其實,包拯一生最寶貴的不是民間傳說的斷案如神,而是他勤政為民,清正廉潔的優良品質。包拯四十二歲那年提拔為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他在這裡廉潔奉公,改革弊政,深受人民愛戴。慶曆三年,包拯在端州任滿,就在他離任赴京時,成千上萬的端州百姓為他送行。端州最著名的是「端硯」,而作為端州知府的包拯任職三年,也沒有一方端硯。端州百姓感念他的清正廉潔,臨行時為他精心製作了一方上好的硯臺。百姓知他不會收下,便暗地交給書童塞到船上。據說,船行至開採硯石的羚羊峽時忽然狂風驟起,濁浪濤天。有人說:「是不是有人做了虧心事引來天公發怒。」包公一聽這話,立即命令逐項檢查行裝,結果發現了端硯。當他得知這是端州百姓送的,他立即向端州方向深深鞠躬,大聲說:「包某絕不帶走端州的一石一物。」然後,隨手將端硯拋入江中。霎那間,風平浪靜,雨過天晴。這個「包公擲硯」的故事雖然有些神話,但卻是實有其事。《宋史·包拯傳》就有「歲滿不持一硯歸」的記載。對於愛好書法的包拯來說,不取走一方端硯該是需要一種多麼自律的勇氣啊!

  包拯最可敬之處在於他剛正不阿、執法如山。45歲那年,包拯赴京任監察御史。這期間,範仲淹正在極力推行「慶曆新政」。在守舊派夏竦和王拱辰的圍攻下,以失敗告終。就在王拱辰對改革派斬盡殺絕之際,包拯挺身而出,上疏仁宗皇帝說:「近歲以來,多有指名臣下為

  包拯擔任監察御史不到三年,但他激切忠直、疾惡如仇的品性連宋仁宗都為之敬佩。經他彈劾的高官就有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宋仁宗的親信太監閻士良,著名的酷吏王逵。特別是「七彈王逵」使朝野為之震動。包拯在做了幾年轉運使後,於53歲又回到朝廷擔任諫官。上任伊始,他便氣勢不凡,彈劾當朝宰相宋癢是「竊位素餐,在位無所建樹」。宋癢罷相後,他又上書為「慶曆新政」官員辯誣。此事被仁宗見疑,包拯遂上書請求外任。此後先後赴任瀛洲、徙知揚州、改知廬州、貶知池州。一直到59歲那年,轉任開封府。

  包拯在開封府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我也不用一一敘述。但他在開封府推行公開審判的司法制度改革,則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一件大事。《宋史》稱讚包拯在開封府是「威名震動都下,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童稚婦女亦知其名。」一直到64歲,包拯逝於樞密副使任上。他死後,宋仁宗親授包拯女婿文效為保信軍節度推官,負責護送包拯靈樞歸葬合肥。

  包拯作為北宋著名的清官,是一個頗有進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封建專制統治下所追求的法律公平思想,則為後世敬仰。正因為如此,他在此後數百年間,一直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傳奇人物。

  站在包公祠前,我看著一批又一批前來拜謁的遊客,突然想到:當人們帶著極大的熱情去傳揚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的品質可能就是這個時代最缺失的東西。

  是的,如果不是這樣,一個數百年前的普通封建官吏為什麼會這樣受人愛戴呢?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