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語喀秋莎演唱(喀秋莎吹響衛國戰爭的號角)
2023-08-08 07:35:43 1
《喀秋莎》是伊薩科夫斯基和著名作曲家馬特維·勃蘭切爾1938年聯手創作的傑作,這是一首愛情歌曲,描寫一個年輕的姑娘在春暖花開的時節,唱著一曲美妙的歌兒,來到晨霧飄浮的河邊,想念著她心愛的人兒。。。。。遠方的戰士。
《喀秋莎》的創作過程非常有趣。據伊薩科夫斯基和他的朋友雷日科夫兩人回憶:1938年初,詩人開始創作《喀秋莎》,寫到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唱歌時"卡殼"了,他不知道該怎樣寫下去,結果只寫了頭幾行,便將其擱置一旁。此後,作曲家哈扎羅夫登門向他索取歌詞,他便拿了出來,但哈扎羅夫沒看上。數月後,伊薩科夫斯基在《真理報》編輯部第一次見到了布蘭捷爾。交談中,布蘭捷爾問他有沒有可以譜曲的詩,此時他想起來了未完稿的《喀秋莎》。布蘭捷爾獨具慧眼,看出來了這首詩是作歌的"好坯料"。過後,伊薩科夫斯基沒多在意,此事也就淡忘了。出乎意料,夏天布蘭捷爾碰見他,說曲子已經譜好了,但需要把沒寫完的歌詞補上。伊薩科夫斯基很快寫完了全部歌詞。1938年11月27日,著名歌唱家瓦連京娜·巴季謝娃在莫斯科首唱《喀秋莎》,悅耳動聽的歌聲打動了首都聽眾的心,掌聲經久不息,連續三次謝幕,獲得了巨大成功。於是《喀秋莎》歌聲很快響徹蘇維埃大地,這是布蘭捷爾和伊薩科夫斯基壓根沒想到的。後來,哈扎羅夫不勝惋惜地說,他當時沒看出來《喀秋莎》這首詩裡蘊含著的濃濃的歌味。
這支浪漫的情歌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它飛出了蘇聯國門,義大利遊擊隊員們將《喀秋莎》的歌詞改寫後作為隊歌,唱著它從法西斯手中解放了羅馬城。1957年秋,伊薩科夫斯基訪問羅馬,有人告訴他,義大利人幾乎都會唱《喀秋莎》。《喀秋莎》簡直就是威力無比的武器!甚至連德國士兵在戰場上都在傳唱,後來蘇聯紅軍把在二戰中首次使用的火箭炮命名為"喀秋莎"。
戰後,在伊薩科夫斯基的家鄉建立了一座《喀秋莎》歌曲博物館(現為伊薩科夫斯基紀念館),該館由其所得史達林獎金建造。在離此三公裡的烏格拉河岸上建了一組象徵性的建築"喀秋莎河岸"。在石板鋪成的一小塊平地上,有一個用原木搭建的農舍屋頂和幾段原木擺成的長凳,還有一棵剔去了枝椏的松樹,樹幹分了叉,好像是姑娘高高舉起的兩隻手,旁邊躺臥著一塊巨石,鑲嵌在石頭上的銅板刻著《喀秋莎》的歌詞:"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這是世上獨一無二為一支歌曲而建造的紀念碑,更是伊薩科夫斯基家鄉人民為了表達自己的心願而建造的。
除《喀秋莎》外,伊薩科夫斯基為電影所寫的插曲《紅莓花兒開》也一直深受中國人民喜愛。伊薩科夫斯基將其感情真摯、熱情洋溢的詩與歌獻給祖國。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被譜成曲後,在蘇聯乃至全世界廣為傳唱,成了真正的俄羅斯民歌。
伊薩科夫斯基
註: 米哈依爾·瓦西裡耶維奇·伊薩科夫斯基(1900.1.19-1973.7.20)蘇聯詩人,戰歌《喀秋莎》和情歌《紅梅花兒開》的作詞者。出生在斯摩稜斯克州一個貧苦家庭。對十月革命前俄羅斯農民的窮困有切身的體會和感受。他從小喜歡俄羅斯大詩人普希金、涅克拉索夫、柯爾卓夫和尼基丁的詩。在小學畢業考試中,他朗頌了自己寫的兩首詩《聖徒》和《萊蒙託夫》,在場的老師、神甫和地方官員們連聲誇獎,不得不對這個窮孩子刮目相看。他14歲時寫的《士兵的請求》一詩,由一位老師投到莫斯科的《處女地報》發表,再一次顯示了他寫詩的天賦。
1917年秋,伊薩科夫斯基參加工作,當過小學老師。1918年加入共產黨。1919年,在葉利尼亞縣報社做編輯。自1921年起,在斯摩稜斯克的《工人之路報》編輯部工作了十年,1931年調到莫斯科的《集體農莊莊員》雜誌任編輯,後因眼疾日益嚴重,迫不得已離開編輯部。之後,全身心投入詩歌創作。192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沿著時代的階梯》,以後陸續出了《麥秸中的電線》、《外省》、《離去之詩》、《種田能手》等詩集。他將詩集《麥秸中的電線》(1927)看成是自己詩歌創作的開端。該書曾受到大文豪高爾基的稱讚:"該書作者正確理解現時生活的基本方向,語言樸素自然,感情真實。"衛國戰爭時期,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抒情詩被作曲家譜成歌曲,廣為傳唱。他的作品繼承了涅克拉索夫的詩歌傳統,開創了反映蘇維埃時代農村生活和農民內心世界的抒情詩的新階段。1943年,由於《有誰知道他》、《卡秋莎》、《送別》等歌詞的出色成就,獲史達林獎金。1949年,由於以保衛和平、建設共產主義為題材的抒情詩集《詩與歌》,再次獲史達林獎金。1969年完成自傳《在葉爾尼亞土地上》。晚年曾翻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民族的古典詩歌。1973年7月20日病逝於莫斯科。葬在 新聖女公墓 。他曾四次獲得列寧勳章及社會主義勞動英雄"鐮刀錘子"金星獎章,兩次獲得勞動紅旗勳章,獲得一枚榮譽勳章。1970年被授予蘇聯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