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字體(西周諸侯國書法與西周甲骨文書法及墨跡)
2023-08-08 05:24:56 1
接著說西周書法,說完王室作器,我們接下來讀第四節小節——
諸侯國的金文書法西周早期,周王朝採用分封制,分封制商代已有,實際上,所謂的「分封制」就是古漢語「封建」的原始含義,古文獻中之「封建」說的就是「分封制」。分封制被周王室沿用,周王室分封的對象有三類:王室後裔、商的遺民以及立功的將士。
(周王室的分封對象)
分封的目的,當然是讓他們在全國各地方施行分區管理以輔佐周王,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通過這種方式的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等義務以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由此王室也對各諸侯國及其子民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加強其統治。周初的分封國大致如下圖:
(周初分封諸侯國)
周王室作器紀事,諸侯國上行下效,當然也有自己小地域內作器需要(其作用與王室作器相同)。
所不同的是,由於以上分封制的原因,各諸侯國金文書風(即所謂的「四方之風」)不可能像周王室作器一樣匯聚高水平的書法家和工匠並帶有「王者大雅」之風,這決定了諸侯國金文的風格必然具備地域性、跟隨性、多樣性,並呈現出稚、拙、質、樸以及某些「俗」的特徵。書中舉例如圖:
(3-4.11)
(3-4.12)
(3-4.13)
因此,這一節我們沒必要糾結作者所舉的樣本拓本不夠清晰,所選作品不夠知名,沒有傑出的精品,我們要注意的,是這最後的一段話:
「篆引」秩序建立於王室作器的題銘當中。……「四方之風」的「俗」所顯現出來的書法觀念、審美標準與能力、技藝水準等,均與王者之「雅」有距離。換句話說,對於王室作器題銘,「篆引」秩序屬於原生的,對於諸侯國作器,它卻是衍生的,存在差距是一種必然。諸侯國作器中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大都屬於原生的。
因為「原生形式以創造性為主導特徵,衍生形式多出自模仿,藝術作品的價值在於前者。」所以,對於諸侯國金文要分別看待:以他的創造性作品開闊眼界,開拓思維;以他的模仿性作品當作鏡鑑,檢查自我。
西周甲骨文與墨跡先說甲骨文
西周顯然是有甲骨文的,1954年在山西洪趙坊堆村,1956年在陝西長安張家坡,1975年在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周墓中,1977年在陝西周原等多處。其中以周原所出數量最多,岐山縣鳳雛一地就發現甲骨17000多片,其中有字的289片。西周甲骨文最大的特徵是文字書體纖小,需用五倍放大鏡才能辨識清楚,簡直可以稱為「微雕」,是我國書法和微雕史上的一個奇蹟。
嚴格來說,現在我們發現的西周甲骨文並非都是周代遺物,因為文王期甲骨,當商王帝乙、帝辛之世,大約與殷墟卜辭「黃組」同時,它應當算「商代周地甲骨」。當然也有周武王、昭王時的甲骨,這些文字則大約與前面我們討論過的西周早期金文書法時間相當。
(周原甲骨放大圖)
西周甲骨文字太小,需要放大鏡才能看清,如下圖:
(西周甲骨文字放大後的效果)
左側的圖片是放大15倍的效果,右則是放大23倍的效果。關於西周甲骨文的入門知識,可以參考李學勤先生的《古文字學初階》一書。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封面圖)
這裡有個問題,西周甲骨文為啥這樣「微小」呢?我們可以大概猜想一下原因:1、在商王朝的強勢統治之下,農耕文明的周人只能謹小慎微地進行自己的佔卜和文化活動;2、神職人員或佔卜人員要保持自己的「知識特權」或保有其「神秘性」的需要;3、因為政治、軍事原因的保密需要。
不管怎樣,西周甲骨文因其文字微小且樣本不多,它對於歷史學及文字學或許價值巨大,但對於書法史的價值卻微乎其微,因為討論其甲骨的材質屬性,則有商代甲骨為最好樣本,討論其文字樣式屬性,則西周金文更有價值。
再說墨跡
如作者所說,「了解一個時代的書法風貌,墨跡至關重要,它可以幫助人們對其他類型的作品風格、美感等作出準確的判斷和說明。」因為,其他類型的書法作品,多是經過「後期加工」的,即經過美化修飾或審美加工的。
說西周墨跡,典型的代表作品是河南洛陽北窯出土伯懋父簋上的三個字,如圖:
(《伯懋父簋》實物圖片)
墨跡在簋的內底側下方,如圖:
(《伯懋父簋》上的墨跡)
即便是放大也看不清楚,只好把它放大,摹寫出來:
(墨跡仿本)
我們可以看出這三個字筆畫中肥而首尾出鋒(即所謂的「中粗端銳」),有明顯的波磔。「白」頂尖而下圓,中間橫筆微帶弧曲;「懋」字筆畫起止鋒芒畢露;「父」字左筆露鋒向下疾行而又彎鉤向上銳收,末筆藏鋒而重捺輕收,有較強的裝飾意味,可以看出書寫者行筆從容自如的筆意。
這裡提到的書體變化值得一提,實際上就是三條線索:
(父字書體演變線索)
第一條線索實際上指的是「隸變」的過程;第二條線索指的是象形裝飾文字到金文大篆再到小篆的轉變過程;第三條線索指是古文(大篆)的規範過程。
下一篇,我們看春秋戰國(東周)的書法。
(【跟著布丁讀書法史】之15,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