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觀後感
2023-08-01 09:46:57 7
歷史記憶與民族悲情——話劇《四世同堂》觀後
2012年3月9-11日,由田沁鑫導演、國家話劇院製作的話劇《四世同堂》在北大百年講堂演出。該劇的演出屬於「田沁鑫戲劇演出季」的一部分。受北大戲劇影視中心主任C教授的邀請而得以一觀。
話劇《四世同堂》改編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說,那部抗戰時期寫抗戰的名作。應該說,在老舍的全部小說中,《四世同堂》的成就當屬中下,惟其是在抗戰中寫抗戰,因而難免就有著一種明顯的急就章的痕跡。且因抗戰當中,老舍遠離故都,並非親身經歷過北平淪陷之後的「圍城」生活。所以,其中描述的以祁家、錢家、冠家等為代表的北平胡同裡的底層社會生活就多少都有些想當然的成份。
因為,那是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記憶,當然是越鮮活越好。但是,鮮活的歷史,未必就是藝術。當然,老舍畢竟是老舍,老舍的筆下,最為出彩的還是他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畫肖像,看似誇張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卻又發現如此神似。所以,《四世同堂》,在小說中,在舞臺上,人們看到的,是侵華日軍的鐵蹄踐踏著古老的北平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幾戶居民,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這些普通的中國人,一夜之間被迫進入了一個夢魘般的世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應該說,往來其間的眾生相才是小說也是舞臺所表現的重點。對於國破家亡當中的人心是非、人情冷暖的鮮明表現,也應該成為全劇的亮點所在。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等等。
和田沁鑫的成名作,也同樣是抗戰題材的《生死場》比較起來,話劇《四世同堂》多了幾分所謂老北京的市井風味,而少的則是一種激情。田沁鑫的舞臺無疑是充滿激情的。無奈,激情並不等同於藝術;在《四世同堂》中,只是這種激情過多的轉化為一種民族悲情的宣洩。或者,劇中所宣洩的民族悲情僅僅只是一種宣洩的時候,其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就要大打折扣了。故而,劇中大赤包、冠曉荷等過於喜劇化的誇張表演,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該劇應有的思想深度和表現的力度。戲,不僅僅是為了展示記憶,宣洩悲情的。
應該說,田沁鑫的天分可能還處於一個做加法的階段。明星陣容,加上繁複的舞臺設計,以及各色人等的激情式表演,整場戲可以說是讓人眼花繚亂。戲,在好看的同時,給人回味的就不免少了些。
我期待著田沁鑫會做減法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