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的說文解字(率本義已失為何卻既讀)
2023-08-01 13:07:35 40
甲骨文、金文、小篆「率」字
「率」,是個很有意思的漢字——義項很多,讀音也不少,最常用的就有兩個——「shuài」和「lǜ」。
「率土」,是「國境」;「率先」,是「領頭」;「率性」,是「依循本性」;「率意」,是「盡心」或「任意」,等等。
以上用法,現在都讀作「shuài」。
「率更」,是掌管「漏刻」的「官職」,漢代即設,唐歐陽詢曾任「太子率更令」;「圓周率」,是指「圓周」之「算法」,凡計算皆可稱「率」;既又引申為「規格」「標準」,《禮記》《漢書》多有此用法。
這些用法,現在仍讀作「lǜ」。
同為一個漢字,讀音何以差別如此大呢?
「率」,《說文》曰:「捕鳥畢(畢)也。象絲網,上下其杆柄也。」
段玉裁《注》云:「『畢』者,田網也(畢字本義),所以捕鳥,亦名『率』。按:此篆本義不行。」
他說,「率」字「捕鳥網」這個本義,人們後來不用了。
瑞典有一個著名的漢文字學家叫高本漢,他有一部很有名的《漢文典》。其在「率」字目下也專門講到:「《說文》說此字義為捕鳥的網,但無書證。如果《說文》不誤,則此字為『網』的象形」。他說,其他義項,就都是「假借」了。
漢字訓詁,「書證」很重要。抑或許慎搜集到了證據而未能流傳下來,也未可知,《說文》中有謬誤,但他治學之嚴謹是負有盛名的。
許慎無緣見到甲骨文,甲骨卜辭中已有「率」字,的確似「網」之象形。
可是,甲骨文中「率」字,業已是「跟隨」和「率領」之義了。
可知,「率」是個「丟失」了造字「初心」的字。
殷商之時,「率」,已作為「部首」造字,如「䢦」,即「遵循」「跟隨」之義。
後來的金文、小篆中,又有以「率」為部首所造的字,如「彳亍」中間加一個「率」字,這個字現在打不出來了,見上圖,是「將帥」之「帥」的原字;如「膟」,在《禮記·郊特牲》中,指「腸間的脂肪」,等等。
段玉裁說,上面這些字,在先秦典籍中,大多用「率」字,如「將帥」不寫為「將 彳亍中間一個率」,而寫為「將率」;遵循、跟隨之「䢦」,亦寫為「率」。
「帥」的本義是頭上戴的「佩巾」,先秦時,也多假借為「將帥」和「䢦」。長此以往,「將帥」成了固定詞彙,原字反而難尋,「帥」如同「率」一樣也「本義不行」了。
古人何以如此?
第一,叫「同音假借」。
第二,叫「書寫從簡」。
「同音假借」,是從殷商開始就有的「書寫簡化」傳統。
那麼,「率」古音怎麼讀?
段玉裁的《六書音韻表》將「率」歸入第十六部,「帥」,亦在此部。
唐陸德明所著《經典釋文》考證了《周易》《尚書》《周禮》《左傳》等十四部先秦文獻,其云:「率,音律。」
段玉裁以《詩經》為例,說,「蒞」「率」同韻。
「蟋蟀」的「蟀」,當為魏晉之後才有的字。漢字前,「蟀」寫為「上帥下蟲」,讀為「lǜ」,《說文》中收錄了這個字。
漢語漢字中,有一個重要的組詞和韻律的規律,叫「雙聲疊韻」。「雙聲」,指兩個字的「聲母」相同;「疊韻」,則指「韻母」相同或相近。
「蟋蟀」古時讀為「xī lǜ」,亦符合「疊韻」規律,與「蒞」「率」在《詩經》中押韻同理。
「率」字讀音的變化,應該「小變」開始於隋唐之前,「大變」發生於唐宋之後。
《集韻》《韻會》《正韻》等注「率」字,為「力遂切,音『類』」。這就是現在所發的「lèi」這個讀音了。
同時,聲母也發生了變化。
《集韻》《韻會》《正韻》等又將「率」的某些用法,注為「所律切」「朔律切」,聲母由「l」變成了「s」或「sh」。
金代韓道昭所著《五音集韻》中,將「率」注為「所滑切,音刷」。
這就與今天的讀音「shuài」,非常之接近了。
元至明清,唐宋開始的「古白話」大普及,也是漢語漢字讀音的基本定型時期,這從「北方曲藝十三轍」便可看出,儘管幾大系方言依然存在且仍很具生命力。
「率」之既讀「shuài」又讀「lǜ」,就是這樣經數千年延續發展而來的——其中既有傳承,又有演化,還有約定俗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