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齡和慈禧的(德齡與慈禧復排票房口碑雙豐收)
2023-07-31 21:54:06 1
時隔11年迎來復排的話劇《德齡與慈禧》,終於在這個9月完成了北京、上海兩地的首秀。作為金牌編劇何冀平的代表作品,同時雲集了兼具實力、業內認可度與票房號召力的主創陣容,本劇自今年6月官宣以來便一直備受期待。
德齡與慈禧。王可達攝
在首演的大幕緩緩落下之時,筆者的內心已十分篤定,從票房、聲量、業內及觀眾反饋等方面綜合來看,《德齡與慈禧》可算得上坐穩了「2019話劇第一IP」的位置。能夠獲得如此的影響力,除了導演技法純熟、演員刻畫角色精準、製作精良等因素,背後的靈魂人物何冀平自是功不可沒。
1997年,何冀平應香港話劇團之邀,出任駐團編劇,重歸舞臺劇創作。因為對《御香縹緲錄》中德齡姐妹的故事情有獨鍾,《德齡與慈禧》成了她入團後創作的第一部話劇。次年便被搬上舞臺,大獲成功,並將香港舞臺劇獎包括「最佳劇本」在內的五項大獎收入囊中。也正是因此,在這一版的復排中,製作人李東將一票否決權交到了何冀平手中,大到導演、演員的選擇,小到舞美服化的細節,都有她的親自把關,也使得此次復排的水準有了極大的保障。
「老佛爺駕到」。石榴攝
單看《德齡與慈禧》的人物設定與時代背景,便頗為「有戲」: 德齡,這位成長於西方、自幼浸潤西方文化的清朝宗室格格,因父親出使歐洲任務的結束而隨同返回中國。面對這個對西洋不甚了解、恪守陳舊封建禮法的清宮,她的出現,正如何冀平所說,「像一股清風吹進了重門深鎖的紫禁城」。其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引發的笑料和狀況不斷,也成了全劇中的一抹亮色。此時的清宮,正值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光緒被囚禁瀛臺、與慈禧鬧僵之時,德齡的到來,自然成了這母子二人之間最強力的「潤滑劑」;而慈禧與德齡,這一老一少、一尊一卑、一東一西兩個迥然不同的女人之間,也在戲中截取的眾多「宮廷日常」片段中擦出了火花。
上世紀90年代初,何冀平編劇的北京人藝話劇《天下第一樓》曾到香港演出,觀劇後,導演徐克連夜找到何冀平說:「你能把一個飯館寫得這樣有聲有色,一定能寫好一個客棧。」於是有了電影《新龍門客棧》二人的合作,也開啟了何冀平在香港影視編劇的道路。她對「一個地點,一段時間,眾多人物」母題的駕馭能力,在《德齡與慈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現。
劇中有「德齡進宮-得到恩寵化解刁難-冒死進諫-受命出宮」這條主要的故事脈絡,也通過多場次、片段化的敘述,讓支線情節與人物關係穿插進來,給足配角戲份。對於次要人物的塑造往往能通過幾句點睛的臺詞讓角色閃光、被觀眾銘記,譬如:寫光緒的落寞與不甘,只在他對話皇后時一句「這一世,我被人勉強的太多了」便足夠有力;大太監李蓮英屢屢設計於德齡,可最後一句「這世界有天就有地,有主子就有奴才,作為奴才,我算得上盡忠職守,不辱使命」,也不禁令人唏噓;乃至沒主意的瑾妃屢屢掛在嘴邊的「主子說得對」,也透著些可愛。細微之處見真章,何冀平老師寫人的功力可見一斑。
慈禧和榮祿。王可達攝
而劇中更動人的,是那些位高權重的掌權者,在威嚴之下流露出最普適的款款深情,也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於史書中記載的、一個個真實鮮活的「人」。無論是光緒對似一束光照亮其陰暗人生的德齡,產生的那份因欣賞而生的仰慕,抑或慈禧與榮祿之間青梅竹馬,卻因身份只能深埋心中的眷戀……何冀平著力渲染這些情感,並非是借用清宮八卦討巧觀眾,而是「以家事寫國事」,找準了觀眾的情感共鳴點,使其遊走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對那些赫赫有名的歷史事件產生新的體悟。
《德齡與慈禧》何冀平寫了8個月,其中3個月都花在結局上,設計出了20多種不同的結局。最終,她選中了「以榮祿的死來觸動慈禧」這一結局,在那一場戲中,印象中專橫跋扈的慈禧卸下了所有的防禦,把她作為一個女人的那份柔弱,展現得淋漓盡致。
記得首演謝幕時,上臺謝幕的何冀平用一句德齡的臺詞總結了《德齡與慈禧》:「我的劇本,句句字字出自真誠。」也正是這樣真誠的態度,締造了這臺有笑有淚、餘味悠長的清宮大戲,既有軼事趣聞,也可作為鑑當下之明鏡。這樣優秀的作品,由衷地希望它一直演下去。
□崔顥(戲劇評論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王心
,